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感悟华尔街读书笔记 > 第14部分(第1页)

第14部分(第1页)

的防治危机蔓延的种种手段,结果发现这些规律都不是完全适用的,没有一个案例的情况是可以完全借鉴的,规律的不可复制性导致了现在这种束手无策的状态。”

他顿了一下,又说:“我觉得,有一个可能缓解危机的方法,就是政府为所有银行之间的债务提供担保。”他的意见与麦克唐纳一样。确实如此,现在救市成功的关键就在于重塑市场信心,而政府似乎是普通民众唯一相信的机构了,如果政府愿意担保,银行之间恢复资金流动,才会使得金融秩序回到正轨。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十五章 相聚重庆楼(4)

网络泡沫的复仇

这次危机的确与以往不同,但恢复市场信心是万变不离其宗的解决方法。“金融危机实质上就是信心的危机,”我对林毅夫说,“雷曼一被撂倒,立即导致了市场的雪崩效应,人们的信心在瞬间垮了。所有银行都聚精会神地关注、猜测,下一家倒闭的将会是谁,并迅速抛售持有的这家机构的债券。什么叫危机?这就叫危机。如果大家都去卖摩根士丹利,摩根士丹利肯定倒;卖高盛倒的就是高盛。”

林毅夫深为认同,他说:“抛出雷曼原本是为了杀鸡儆猴,但这只鸡确实是不该杀的,鸡杀了,市场信心就没有了。”他叹了一口气,说:“这就好比狼群。它们在不饥饿的时候是非常团结的,但是一出现饥饿,就相互吃,吃到最后,就剩不下几条活的了。银行之间平时很注重同业合作,一旦出现危机,唯恐自己牵涉进去,抛售债券、拒绝拆借,很快就把市场搞得血雨腥风。”

聊到危机产生的原因,凯文认为:“深层次追究的话,是美国的消费观念导致了今天的问题。借钱消费引发了经济危机,这听起来不可思议,但它是真的。”这种借钱消费刺激美国经济增长模式的鼻祖是格林斯潘。经济危机以来,他的理念备受质疑。格林斯潘信奉市场有很好的自我监管功能,而且对风险具有自我恢复和抵消功能,主张放松对市场的监管。

凯文说:“引用格林斯潘自己的话说:‘现在美国的金融形势很好,到处都有减震器。但它到底在哪里呢?我也没有看到,但肯定是有。’现在好了,老人家吹捧的减震器失灵了。”

我看看林毅夫,他若有所思,接过凯文的话说:“我一直觉得,金融危机是网络泡沫对市场的报复,是格林斯潘为了解决互联网泡沫破灭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对美国经济造成的影响。”

“从常规上看,当时美国经济本应该承担一次泡沫破灭带来的萧条,但美联储一直拒绝接受这个事实,连续27次降息。这一举动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贷款和投资增多。更重要的是,侧面刺激了美国的房地产市场,他们成功地避免了美国经济萧条,弥补了互联网泡沫破灭引起的财富流失。”

“当时大家只有一个企图,就是不惜一切代价刺激经济增长,在此背景之下,金融创新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创新跟上来了,监管却一直滞后,人们认为监管是不好的,是保守的。市场自己会监管自己,这些观念导致了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蔓延。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却制造了一个更大的问题。”

2000年3月,互联网危机全面爆发。曾经备受关注的互联网经济像泡沫一样瞬间破碎,被科技与概念冲昏了头脑的投资者纷纷落马,美国经济眼看着就要迎来一次严峻的挑战。此时的美联储,掌舵人还是信奉自由经济的格林斯潘,在他的主持下,联储多次降息,这一措施很快奏效,表面上平息了互联网泡沫的危机。

然而,格林斯潘等人并没有想到,他们对流动性总量的调整,并没有解决资源投入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反而为另一种失衡创造了机会。到2003年年中,联邦基金利率降低到1%,达到过去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最低点。在政府宽松货币政策刺激下,大量的幸存资本从网络版块逃逸到具有丰厚回报的房地产领域,美国房价经历了一轮史无前例的疯涨。数据显示,在2001年至2005年4月间,私营领域新增工作岗位中有43%与房地产行业有关,房地产泡沫现象可见一斑。

第十五章 相聚重庆楼(5)

华尔街的金融玩家们开始挖空心思地寻找盈利的方式,次级按揭贷款市场再次兴起。所谓次级按揭贷款,是指向那些低信用评分和收入偏低的人员,甚至被戏称为“三无”(无稳定工作、无收入证明、无足够资产)的购房人发放的按揭贷款。由于次级按揭贷款对贷款者信用记录和还款能力要求不高,因此,贷款利率相应地比一般抵押贷款高很多。利欲熏心的放贷机构于是乐此不疲地发放次贷,从中赚取丰厚的回报。祸根在一片繁华中悄然种下,伺机爆发。

乱局之中须审慎

林毅夫说完,大家都表示赞同,我补充说:“监管是一门艺术,需要在支持创新和防范风险之间根据市场的情况不断寻求平衡。作为本次危机第一阶段的次债危机,具体来说有两类机构是其产生的根源:投行是始作俑者,而评级机构则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投行不断地包装CDO,而评级机构并未尽责。在利益面前,他们未能坚持公正的立场,对高风险债券给予了过高的评级。有报道说:“华尔街在2002~2007年间涌现大批CDO产品,三大评级机构通过为它们评级赚取丰厚利润,总收入由2002年的30亿美元升至2007年的60亿美元,其中穆迪的盈利在2000至2007年间就升了3倍。”

因为评级机构的盈利来源是金融机构而非投资者,因此,所谓的“专业评级”,也早已在金融机构的糖衣炮弹中沦为粉饰的工具。

同时,评级机构反应迟钝,在相关债券信用质量严重恶化时未能及时更新信用评级。从整个危机的发展过程来看,评级机构的动作有意或无意地、主动或被动地慢了节拍。事实上,次贷危机于2006年底便已初现端倪,在2007年三四月间正式爆发,大量次级贷款和中间级贷款违约风险急剧上升,导致相关的债券和衍生产品质量严重恶化。但直至2007年7月,评级机构才开始大规模调降次级债券的评级,这一动作反而引发了市场的恐慌性抛售。在此过程中,评级机构不仅未能起到预警作用,其评级更新甚至远远落后于事态发展。

而且,整个评级体系存在严重的制度性缺陷,评级机构出于利益考虑没有动力去纠正这些缺陷,甚至放任一些低级错误的出现。

国际清算银行的相关调查曾指出,在结构性融资产品的评级过程中,评级机构不仅评估信用风险,而且直接参与产品的构建,发行方会获得评级机构的建议以提高产品评级,在此过程中评级机构极易产生利益冲突问题。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2008年7月发表的调查报告来看,面对高风险次贷金融产品的评级,美国三大信用评级机构都曾经有违反内部程序的行为。调查还显示,对高风险次贷金融产品进行信用评级的工作人员竟然直接参与相关产品评级费用的确定工作。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