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报天天读》之前,杨锦麟大体上是一个昼伏夜“ 写”的报人,既担纲报社的主笔,还要保证自己的专栏不能断稿。那时,杨锦麟每天的作息时间表,基本上是按部就班,上午在家休息或写稿,下午去报馆,参加编前会、写社评。晚上,交了稿件,走出报社,才是杨锦麟稍稍放松的时候。
铜锣湾、湾仔、跑马地、旺角、九龙城一带香港夜间最热闹、最喧嚣的地方,食肆林立、美味处处,夜猫子们多会选择在这一带宵夜、开怀畅饮,媒体人士更是把这里当成收工之后喘气、放松的好去处,这当然也包括相互交换意见、打探消息和报料、挖料。
深宵,一帮老友各自散去,回到家里的杨锦麟则开始在电脑上敲字,酒力有时让他犹如神助,那时候许多家报纸的不同专栏,就是在这样的情景下写成的……香港诸多专栏作家,大抵如此。
然而,居港多年的习惯终于被彻底颠覆。这一切便从《有报天天读》开始。
美国CNN有一个著名的“ 失败者和局外人”理念:“ 我们是美国广播界的弱势者和局外人,我们为此而自豪。我们与众不同的开端使我们处于竞争的前沿,我们失败不起。严酷的竞争是有利的,它使我们确保精干、节俭和警醒。”
2004年10月26日,在北京采访正在访华的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刘长乐亲自挂帅,在一线掌控、指挥。安排下午三点的采访,刘长乐本人十二点半就到了,和阮次山一起做功课,希望为将要开始的采访准备得充分再充分些,期待着能挖出些新小东西。说来很凑巧,当天在场的另一支采访队伍,恰恰是失败者理念的创造和信奉者CNN的队伍。
“ 他们的人一直在聊天,讨论如何吃饭的问题。我们做完采访已经五点多了,仍然没有去吃饭,而是忙着去发稿。”刘长乐一边很是关注对方。就是这次采访,鲍威尔被凤凰卫视问道,美国是否认为台湾是一个“ 主权独立的国家”,这位美国前国务卿面对镜头侃侃而谈,清晰地传递出这样一条信息,美国的一贯政策很明确,只有一个中国,台湾不是独立的国家,台湾并不是享有主权的国家。这是美国一项坚定不移的政策。
之前,美国布什政府对台湾问题从未有过如此明确的态度,利用鲍威尔访华的机会,在北京,中国人得到如此明确的态度,而这样的答案是通过凤凰传递出来的。无疑,专家学者对此给予高度评价,称此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刘长乐事后总结道,这次,凤凰把自己摆在了弱者的地位,试图与强势媒体一争高下,“ 我们终于做到了”。
杨锦麟在电视上解读过凤凰的这次报道,还利用自己的专栏进行了评述,称“ 鲍威尔震撼”宣示了美国立场昭然,对###和###势力无疑是致命的一击。凤凰的做法就是这样,凡属自己的有价值的节目或报道,各个栏目之间总是会相互呼应和联动,将其效应放大并发挥到极致,《有报天天读》自然不例外;而杨锦麟的发挥除了自己作为凤凰人的自觉,也在于他作为资深传媒人士的职业素养。对他和他的节目而言,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哀兵必胜。读报最初的日子里,杨锦麟始终把自己放在电视新丁的位置上,虽说是“ 堂堂正正”地做人,确在“ 如履薄冰读报”,几十年的生活习惯终于被一档节目、几十份的报纸彻底打破,这对杨锦麟而言可以说是不小的代价。从节目筹备开始,每天清晨六点,杨锦麟几乎是踩着点准时赶到凤凰的香港公司总部,开始他一天的工作,直至今日。
“ 比公鸡起得还早是肯定的了”,杨锦麟自嘲。开始读报的时候,杨锦麟和太太有一个约定,晚上十点必须保证休息,全部事情交由太太处理,规矩最终还是被杨锦麟自己打破了。读报节目火爆荧屏,“ 读报第一人”的老杨立马成了香饽饽,凤凰人尽其才不说,四面八方的邀请让老杨分身无术,一加再加的是工作,一减再减的只有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当然,这是后话。
从晚睡晚起、早睡早起到现如今的晚睡早起,甚至几天几夜没有合过眼也是常有的事。老习惯彻底保不住了,只有随机应变,还好老杨有一样没变,就是无论去到哪里,手提电脑是必不可少的。三年来,杨锦麟满世界的飞来飞去,积攒的公里数比他过去数十年的总和还多,不小心还成了航空公司的VIP,这位备受欢迎的宠儿,每每到埠进酒店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打开电脑上网,“ 别说一天,就是几个小时不上网,我就会觉得自己和外面彻底失去了联系,就成了聋子瞎子哑巴”!2004年底,杨锦麟少有地请了几天假陪着太太外游,朋友盛情将他们安排在一座景色绝佳却荒无人烟的小岛,本意是想让他们彻底地放松一下,杨锦麟事后说,那是他到香港十多年来惟一连续三天没有接触过电脑的一次,“ 我感觉好像是一种罪过,自己怎么可以这样”?老杨居然为此事不安了许久。“ 为什么不可以,老子不是也过来了!”好在杨锦麟总是会为自己找到不需要理由的理由。
2003年1月,杨锦麟惊艳出场,一个不经意的创意,在经历了初期的青涩、艰难和无序之后,终于拓展出自己的一片天空,彰显着应有的力度。
成长的过去(1)
一、日新又日新,那是特别的一年
岁月如流,人生如寄。每个人的生命都隐含着一本厚厚的家谱,让他同遥远的过去相连。
杨锦麟自报家门,称自己是福建厦门人,可“福建”经他的口一说,听起来总是“ 胡建、胡建”的,浓重的闽南口音如假包换。若按照国人所谓的祖籍,杨锦麟的老家该算是辽宁。
据考,闽南人的祖先多来自北方的中原。杨锦麟的先人们,说得再远一些,也是从山东出发,闯关东后定居辽宁的。追溯起来,老杨祖父那一代携家带口,一路南来,在厦门散枝落叶,所谓闽南人喜好“ 过番”“ 出洋”,在祖辈身上已经现出端倪。难得的是,祖父还赢得了身后的好名声。
杨锦麟的曾祖父是前清秀才,这让杨锦麟颇有几分得意,原来自己识文断字的几把刷子,来头不小。算是有读书人的真传吧,杨锦麟的曾祖父和祖父,都写得一手好字,可让他名气在外,不逊于书法家名望的,是他们的仗义疏财,好打抱不平的豪气。
家道兴盛时,东北老乡们在厦门遇到难处,上门求助,或索求墨宝什么的,祖父总是慷慨救助,欣然命笔。如若碰上断了生计没饭吃的,祖父马上吩咐添碗加筷,热情待客。“ 杨家好像是他们的饭堂,管饱管够还分文不取”。祖母讲起来,那时家里总是人来人往,热闹无比。“ 现在我们能管别人的饭,那是我们的福份。”祖父经常这样告诫家人。
杨锦麟的父亲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大家庭,先前客居厦门的杨家,此时已经枝叶茂盛,儿孙绕膝。
1953年9月,杨锦麟出生了。说起来,这是一个寻常的年份,却不平静。
生命生生不息,不过是历史链条中的一环,的确平常。关于这一年,新生的共和国的旗帜上,又有着许多意义深远的开启和结束。
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从新年这一天便开始了。
元旦。《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迎接1953年的伟大任务》社论。新生的共和国开始进入大规模国家建设,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文字的记载看上去很简单。
这一天,香港《大公报》社评这样写道:“ 中国人民三年来在各个战线上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今天开始以有力的步伐,踏上全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第一年了。”“ 全中国,以至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都要为这一个光辉四射的新年而欢呼鼓舞!”
的确值得欢呼。过来人都清楚,那是一个何等火红的年代,刚刚摆脱了饥馑离乱,战火硝烟的新中国,站起来了的人民,意气风发,激情满怀。新中国工业化时代,以后若干个五年计划,正从这里出发,这是元年。
杨锦麟人生序幕也正从这一年拉开。
几天之后,中央关于《反对官僚主义、反对命令主义、反对违法乱纪》指示发表,所谓“ 新三反”运动启动。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