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区域经济学原理 吴传清 pdf > 第21部分(第1页)

第21部分(第1页)

(六)区域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高效的产业空间组织形态,彰显出持续、强劲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

1。 外部经济效应

主要体现在产业集群内部利用资源要素禀赋和开拓市场的规模优势,以及专业化分工协作所带来的范围经济效应。集群企业可通过共用基础设施、共享知识及品牌等无形资产、联合大批量购买原材料、建立批发零售中心等方式减少分散布局所需的额外投资,降低运输、库存等生产成本。集群的区域性易形成供给充足的劳动力市场和资金融通场所,为企业提供便捷高质的生产要素支持。大量同类企业的地理聚集创造了较大的市场需求空间,为众多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多的生存机会。此外,产业集群形成了一个深层次、专业化的配套体系,各成员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专注于价值链的某一环节,通过彼此间的竞争、合作、互补和制衡,放大了集群生产效率,共享〃1+1》2〃的协同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的好处。

2。 交易网络效应

主要体现在产业集群的本地关系网有效地促进了网络协作,特别是有效降低了交易费用所形成的额外收益。首先,网络的地理临近和全方位联结特征极大弱化了不确定性,简化了经济主体明晰私人产权、发现相对价格的信息搜寻过程,节省了前期的事先交易成本。其次,与地缘、亲缘相联系的人文纽带和根植性加强了成员间的承诺与信任,企业存在抑制自身投机倾向的内在激励;而激烈的竞争和被替代的风险削弱了因地理位置或物理用途固定所产生的资产专用性程度,减少了垄断局面和相应机会主义行径出现的可能性。这些降低了合约执行和监督的事后交易成本,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和交易环境。

3。 技术创新效应

产业集群激活了创新,创新又强化了集群。在需求的拉动和竞争的压力下,集群内部技术创新的动力要远强于集群外,并具有广泛性和持续性。互动的合作机制既可分担创新的初始成本和风险,使单个企业创新的外部经济尽可能内部化,更重要的是形成一种浓郁的创新氛围,加快了创新频率,提高了创新效率。区域内积累的大量〃缄默性知识〃在产业集群的构架下得到有效传播和扩散,突出的知识溢出效应提升了集群创新动力。总之,产业集群充分释放了技术创新的能量,创新成为集群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

4。 区域产业品牌效应195

当产业集群的优势和功能被外界广泛认可时,便会形成区域产业品牌。它是区域内部成员集体行为和整体竞争力的综合体现,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与提炼,一旦树立将成为整个集群区域珍贵的无形资产。区域产业品牌具有俱乐部型公共产品、共有产权特性,便于产业集群各成员低成本共享,且品牌效应持久,不会因某个企业的消失而消失。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的优秀企业群始终是区域产业品牌的建设者和推动者。此外,区域产业品牌凸显了集群整体特色,对配套厂商和集群区域外来投资有引致功效;降低了新生企业的市场准入壁垒和前期的广告宣传费用,增加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和议价能力。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产业品牌是集群成员拥有的共享型知识产权,是促进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5。 正反馈效应

正反馈效应指产业集群的自我强化(self…enforce)特征,又称之为自组织性。当集群发展到最低临界规模,即企业数目及质量达到某种关键多数时,集聚区将进入加速发展的轨道,形成一个正反馈系统。首先,产业集群的外部经济效益、网络效益、创新效益以及区域产业品牌效益均具备自我强化的特征,且彼此间相互催化(刘斌,2004),196共同组成集群效益〃路径依赖〃和〃累积因果〃的自我强化过程的重要推动力。其次,根源于对集群效益的追逐,通过大企业的裂变、衍生及对外来投资的引致等途径,区域内新企业不断涌现,区域外企业不断迁入,生产能力、创新资源、供应链将进一步集中,产业集群展开多轮持续的规模扩张,直至达到上限的规模临界点。而集群规模的扩大,产业链条的拉长加粗,又使各种优势与利益倍增,由此形成良性循环。产业集群正反馈机制如图4。7所示。

图4。7 产业集群正反馈机制示意图

三、区域产业带

(一)产业带的内涵

〃产业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上的〃产业带〃是指在经济活动空间集聚过程中形成的经济空间组织的重要地理单元,是地方、国家乃至国际经济发展的轴线和支撑骨架。区域经济学视域中的〃产业带〃为狭义的〃产业带〃,指一国范围内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轴线和支撑骨架。

区域产业带是一种新型区域产业空间组织形态。国内产业带理论研究始于1980年代,主要由〃地理学派〃学者推动。学术界先后提出了〃产业带〃、〃产业密集带〃、〃产业区带〃等相近概念。

费洪平(1994)197认为,〃产业带〃是在特定经济空间中,由众多相互配合、协作密切的产业部门,围绕资源富集区、中心城市、交通方便的区位或节点而集聚,所形成的由线状基础设施束相联结和由若干大小不等的中心共同组成的具有内在经济联系的产业集聚区域,是融合产业、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而形成经济网络的线状空间地域综合体。

郭振淮等(1995)198倡导〃产业密集带〃概念,强调产业密集带是产业空间布局的一种典型模式,表现为产业、人口和城市在特定的大地域空间内沿各种线状基础设施束(多种交通运输线路、输电线路、水源供给线路、通讯联络线路等)呈带状型高度集中,并形成庞大的空间巨系统。它具有内部组织的有序性,并对周围区域产生强大的辐射力和吸引力。

王玉等(2005)199倡导〃产业区带〃概念,认为产业区带是在一个特定经济区域内,由于资源禀赋、交通条件、共同地域文化,某产业或某类特定产业在区域内由若干中心城市或经济板块联结形成,具有内在经济联系、呈带状形态的产业聚集区域。

(二)区域产业带的基本特征

(1)系统性。产业带由企业、部门或产业、人口、城市、区域、各种基础设施等要素构成系统基质,按一定次序排列组合,彼此联络,构成区域巨系统。这种系统具有层次性,往往由若干亚产业带或〃点…轴〃系统组成。

(2)产业空间集聚性。产业带通常表现为各种规模和专业化不同的中心城市在一定区域的聚集,但企业仍是最基本的微观组成单元,也是促进产业带形成与演变的重要市场主体。

(3)地域关联性。产业带与周边区域密切联系,内外部经济主体在职能上共同参加区域产业活动,以及相互提供能源、原材料、半成品、劳动力和销售市场等,彼此作用,形成地域上集中分布、功能上互为关联的产业密集区域。

(4)相对连续性。产业带强调产业活动的连续性、密集性和相互关联性,但并不意味着整个〃地带〃是一片连绵不断的城市工业集聚区。许多产业活动(尤其工业、商业和服务业活动)主要集中在各个城市,呈断续相连的状态,其间有大片的农田、森林和空地等,一般沿着生长轴(交通运输干线)呈〃点…轴〃带状分布,或围绕多核心出现,呈多角形分布。

(5)内部通达性。产业带内部各经济中心之间要求保证通达性,通常由各种交通运输线路贯通,由线状基础设施相联结,组成〃点…轴〃系统。

(6)动态性。产业带的形成是产业空间运动长期演化的结果。产业在一定边界内,不断进行生存发展所必须的新陈代谢,乃至经历包括积极的创新和恶性的病变等变异过程。

(三)区域产业带的基本类型

按照地跨行政区域空间尺度的不同,可将区域产业带分为跨省级行政区的区域产业带、省级行政区内跨次级行政区的区域产业带等多种类型。如:沿长江干流产业带即为跨省级行政区的区域产业带;江苏沿沪宁铁路产业密集带、湖北十堰…襄樊…随州…孝感…武汉汽车产业带即为省级行政区内跨次级行政区的区域产业带。

按照形成机理的不同,可将区域产业带分为:①资源开发促进型产业带。在资源富集区,由资源开发而形成的产业带。②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集聚型产业带。受中心城市的吸引、产业高度集聚于大城市和城市群的经济密集地带。③交通轴线引导型产业带。产业在空间上沿交通干线集聚和扩散所形成的经济带。

按照发展轴线的不同,可将区域产业带分为:①沿江河产业带。以江河干流为发展轴线的产业带。②沿海产业带。以沿海港口为增长极、以沿海航线为发展轴线的产业带。③沿陆路通道产业带。以铁路、公路干线为发展轴线的产业带,如沿陇海…兰新铁路产业带。④沿综合运输通道产业带。以多种交通方式为依托,以多条运输通道为发展轴线的产业带。此类通常拥有高度发达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发展优势明显,经济吸引和辐射能力强大。世界日本沿太平洋沿岸产业带、德国沿莱茵河产业带即属此类。

此外,还有其它一些分类方法。如:按照产业类型,可分为单一产业带和综合产业带;按照发展水平,可分为发达型产业带和发展型产业带等。

(四)区域产业带的形成过程

产业带的形成一般遵循以〃点〃带〃面〃的非均衡路径,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此消彼长的力量对比变化,以及极化过程和扩散过程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结果。

在产业带形成的初始阶段,极化过程促使资金流、技术流、人才流、信息流等各种生产要素向一些区位条件较好的地点流动,产业在原料产地、交通枢纽、生产要素集中区和主要市场节点上集聚,通过循环累积过程取得增长动力,积累有利因素超前发展,形成大小不等的集聚中心。在产业极化效应发挥到一定程度后,扩散过程(梯度扩散、等级扩散、位移扩散等)进一步强化,使产业集聚中心逐渐向外迁移,形成次级中心,并拓展其产业腹地。扩散强度和方向多沿交通干线为主的线状设施束延伸,在空间上形成〃点一轴〃带状结构,各主中心与次级中心之间通过交通路线等相连接,形成传统意义上的产业带。在区域经济水平提高,特别是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前提下,扩散效应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不断缩小产业带内部差异,城乡之间出现空间一元结构,城乡融合体系逐渐形成,传统产业带开始向新型产业带过渡。

(五)区域产业带的边界划分200

1.区域产业带边界划分的基本原则

产业带的边界划分应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最重要的两大原则是:

(1)以企业联系和经济关联为主要依据。产业带的范围界定不应有排他性,即不能单纯地按行政区界线或某一产业的空间组织地域来划定。相反,它是多个产业部门和企业在地壳表面的自由延伸,应根据这些产业部门及企业关联度的高低来界定产业带的地域范围。产业带一般可分为核心带、过渡带及外围带,这些不同地带的划分是根据一定地域内各要素(产业、企业)的关联度来区分。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