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开发自己的潜能 > 第13部分(第1页)

第13部分(第1页)

愤怒会对亲密关系造成极大破坏。愤怒成性的人很快就会完全处于和整个世界的矛盾冲突之中。愤怒有着两个特殊的“泄洪口”:一个是对弱者,愤怒的发泄也有“专捡软柿子捏”的嗜好。当某个人激怒了你但你无法对他发泄时,那些好欺负的人就会成为牺牲品。像张飞鞭打下属本质上就属于此种情况。另一个是对亲近的人,越是面对亲近的人,愤怒的情绪越容易宣泄。夫妻间莫明其妙地吵架,被动的一方有时会说:“有本事你找某某说去,找我发火算什么本事!”造成这两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对弱者发怒及亲近的人发怒比对强者发怒、对陌生人发怒来得相对安全。尽管如此,一旦你的愤怒超出了另一方的承受能力,对亲密关系的破坏有时是难以挽回的。只是,这种损害并不以对方愤怒或其他激烈的方式表现出来,以致容易被忽视。这种情况在上下级之间、恋人之间、父子之间、夫妻之间、朋友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时常发生。尤其是在上下级之间,因一方对另一方有一定的支配权,被支配一方无端受“情绪虐待”的情况居多,对双方关系的危害也最大。由于这种危害有着较长的“潜伏期”,因而不容易引起当事人的重视。

而许多离异的夫妻,多年之后回想当年的生活,其实并没有根本的矛盾冲突,不过是由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引发的争吵,从而伤害了感情;而在当时,双方都已觉得对方实在是不可理喻,无法忍受。而恋人之间,如果一方习惯于发脾气,将会给以后的和谐相处埋下隐患。亲人朋友之间,此类的问题也不少见。《红楼梦》中就有典型的一幕。

在第二十二回里,贾母出资二十两给宝钗过生日,还特意安排了戏班子来热闹。到散场之时,凤姐指着一位戏子说:“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宝钗、宝玉都看出来了,都不敢言明。史湘云就当着众人的面笑道:“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宝玉听了,忙把湘云瞅了一眼,使了个眼色。众人不过是玩笑,黛玉却觉得大家是拿她当“戏子”嬉耍。回房后,拿宝玉来撒气。宝玉冤得慌:“我又没比你,我又没笑,为什么恼我呢?”黛玉道:“你还要比?你还要笑?你不比不笑,比人比了笑了的还厉害呢!”“我恼她,与你何干?她得罪了我,又与你何干?”弄得宝玉回思无趣,赌气走了。回房躺在床上,“只是瞪瞪的”,“不觉泪下”,“不禁大哭起来”。宝玉对林黛玉还从没这样灰心过呢,每次林黛玉生气,他都会去哄她,而这次却看似例外了,是偶然为之,实质上恰恰是黛玉爱使小性儿积累下来的必然结果。

爱生气的人往往不受欢迎。有调查发现,爱生气的孩子得不到其他孩子的认可,而爱生气的成年人则缺乏社交魅力。像《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就是一个智商高而情商低的人。她动不动就耍小脾气儿,因此,得罪了周围好多人,在贾府很不得人缘。连心胸爽朗的史湘云都曾对宝玉说她是一个“小性儿,行动爱恼人”的人。而与林黛玉毫无利害干系的赵姨娘在背后也发过牢骚:“要是那林丫头,她把我们娘儿正眼也不瞧……”丫环小红和坠儿在滴翠亭说悄悄话,中了宝钗的“金蝉脱壳”计,误以为是林黛玉听见了,当时就紧张起来,小红说:“那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林黛玉甚至在贾母面前也逐渐失去了宠爱,明确表示不能将她许配给宝玉。王熙凤在贾母的态度明朗后,便使出了“偷梁换柱”之计,抽掉了她生活的精神支柱。最后正如她自己在《葬花吟》、《秋窗风雨夕》等诗词中所说的,陷入了“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苦难境地。林黛玉在绝望中一病不起,临终前在悲愤之中,焚烧了象征着她与宝玉纯洁爱情的诗帕和记载着她心声的诗稿。 可见黛玉之死,既是社会悲剧,也是性格悲剧。

富兰克林说:“任何人发怒多是有理由的,只是很少是令人信服的理由。”不随意表露自己的愤怒或者尽量按照有益的方式行事,尽量不攻击、激怒他人,我们就能生活得更好。在相当多的情况下,在怒气过后再处理不满情绪会更好些。阿德勒说:“我们必须指出,所有性情暴躁的、愤怒的、尖刻的个体都是社会的敌人,也是生活的敌人。”

习惯于发泄愤怒的人,必然为愤怒所伤,这是一条重要的情绪发展规律。

从汶川地震来认识悲伤(1)

这一刻

我们的泪眼朝着一个共同的地方

一个名叫汶川的地方

一阵大地剧烈的颤抖

撕裂了我们的胸膛

无法抑制的泪水

挂满了中国的脸庞

……

—摘自《我们与你同在》

悲伤是由丧失而引发的伤心难过,是人类天性中的重要部分。无助、忧郁、沮丧、伤心、痛苦、悲痛等等都属于悲伤的范畴。痛苦中有抗议的成分,而悲伤更多的是无助和听天由命的无奈。痛苦可能会使人主动面对造成这种损失的原因,而悲伤则被动了许多。沮丧则是灰心绝望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偏负面的情绪反应。“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前唐后主李煜表达的就是一种无奈的悲伤。

悲伤时的情绪表现是:眉毛的里端抬高、眼睑下垂、嘴角向下;脸色苍白、呼吸缓慢、心率降低;胸部收缩、垂头丧气、软弱无力。在极端的情况下,四肢会发狂地挣扎,不由自主地来回摆动,痛哭,有时消极得一动也不愿动,呼吸不畅,抽泣不止。

失去亲人特别是失去爱子是造成悲伤和痛苦的共同原因,是诱发悲伤的主题。任何家庭都会有亲密关系的人离开人世的经历,活着的人便会落入一种失去亲人的无法克制的巨大伤痛之中。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能够引发如此极度的循环往复的永远都无法忘记的悲伤了。在欧里庇得斯的悲剧《厄勒克特拉》里,有一段女主人公厄勒克特拉回忆她弟弟被流放的场景,深刻地表达了悲伤的主题:

我放声哭叫

为我承受的苦难和折磨,也为对人生的仇恨……

对于父亲的悲叹,父亲呵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