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汉朝二十四帝画像 > 第1部分(第1页)

第1部分(第1页)

作品:正说汉朝二十四帝

作者:杜尚侠、张庆利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生动地描述了汉朝二十四位帝王的事迹、性格和命运,结合史料、解析历史疑点和热点,让普通读者在轻松阅读中接近历史的真相,感受汉王朝四百多年的历史风云。

两汉四百多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激动人心、最令人迷惑和惋惜的时期之一,通过对两汉二十四位皇帝的近距离的正面的客观叙述,我们可以共同解读大汉帝国的兴衰演变。

本书全面生动地描述了汉朝二十四位帝王的事迹、性格和命运,结合史料,解析历史疑点和热点,让普通读者在轻松阅读中接近历史的真相,感受汉王朝四百多年的历史风云。

正文

前言

两汉400多年,先后有24位皇帝登上历史舞台,他们虽贵为一国之君,但也有说不出的悲欢离合和无尽的人生苦楚,本书就是以这24位皇帝为中心,来解读大汉帝国的兴衰演变和坎坷历程。

写史是凝重的。凝重的原因在于,历史的风风雨雨,常常让我们唏嘘不已,涕泗长流,以致或摩拳擦掌、或凝噎废食!楚汉战争的硝烟与战火,刘邦用人的明智与愚蠢,文景之世的无为而盛治,汉武大帝的盛极而始衰,光武刘秀的续汉而中兴,外戚宦官的肆虐与祸患,清流党人的不屈与抗争,等等,等等,都时时拨动着我们的神经,触发着我们的感情。

写史又是神圣的。汉代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著名散文《报任安书》中说,他写《史记》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就是要通过历史的记述,探究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求索历代王朝的兴衰成败之理,表达对社会、历史、政治的独到见解。因此,无论是历历在目的人物描写,还是“原始察终”的史事叙述,无论是游观足历的实地考察,还是论载其则的史文撰述,写史的人都肩负着神圣的历史使命。所以,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说:“史鉴使人明智。”

写史是为了给人读的。于是,读史也便多了一份凝重,同时也便多了一份神圣。

让我们感慨的是,汉代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太重要了。虽然是“汉承秦制”,但秦祚太短,它所创立的统治模式都是由汉代确立、实施、完善,以致影响了中国社会两千余年的。汉代在亡秦之后,第一次在更广阔的范围上实现了大一统。这时期,生产极大发展,经济空前繁荣,民族的精神、活力得到了充分的恢复,也得到了充分的弘扬。这确实是一个产生了“非常之人”,出现了“非常之事”,建立了“非常之功”的时代!

让我们进一步感慨的是,汉代文化在具有博大气势的同时,其稚拙芜杂也是颇为突出的。在发明了造纸术、浑天地动仪的汉代,谶纬神学也是十分发达的,它在宇宙观、历史观、道德观、文化观、宗教观等许多方面,直接参与了汉代思想文化的建构,因而汉代文化具有许多迷信的色彩。在雄才大略、豪杰辈出的汉代,孤儿寡母的时代特色也是十分明显的。高祖皇后吕雉一直活到她儿子惠帝死后8年,文帝皇后窦氏在她的孙子汉武帝刘彻即位6年后才死去;汉昭帝8岁即位,东汉从和帝开始每个皇帝都是少年甚或幼年登基:桓帝15岁即位,安帝13岁即位,灵帝12岁即位,顺帝11岁即位,和帝10岁即位,献帝9岁即位,质帝8岁即位,冲帝2岁即位,殇帝甚至1岁即位,2岁就去世。少儿(甚至幼儿)称帝,自然母后当政,母后依靠外戚,儿(或孙)帝依赖宦官,外戚与宦官的斗争便不可避免,最终导致了汉代的灭亡。

需要说明的是,在汉代可视为“帝”的有30多个,为什么我们只写“二十四帝”?吕后在惠帝后虽擅政8年,《史记》也将她列入“本纪”,但她并未直接称“帝”;惠帝后有一个连姓名都没有留传下来的“少帝”,昭帝后有一个继位仅27天的刘贺,安帝后有一个在位7个月的“少帝”刘懿,灵帝后也有一个在位7个月的“少帝”刘辩,这4个人在位均未跨年度,未及改元;反莽战争中,刘玄虽称帝,也建有年号,但并未建立统一的国家;王莽虽与汉关系紧密,但另立一朝。所以,这七个人均不计算在内,书中仅列“二十四帝”。

我们努力“紧紧围绕24位皇帝这根主线,串起西汉和东汉时期的历史”,力求展现汉代皇帝的立体人生和大汉王朝的时代风貌。愿这种展现能够在广大读者的心目中树立起一个汉代的形象。

高祖刘邦

◎高祖刘邦简介

高祖刘邦 前206年——前193年

汉族与汉字的得名,都与大汉帝国密切相关联,而大汉帝国却是由一个近似“不务正业的无赖”平民刘邦创建的。平民出身的刘邦文不能书,武不能战,但却利用秦末动乱提供的机遇,成为历史的弄潮儿和幸运儿,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皇帝。然而,与刘邦一起面对这个历史机遇的,何止千人万人,为什么独有刘邦抢得先机脱颖而出呢?他有什么样的过人之处,又是如何发挥其自身的长处在楚汉战争中击败楚霸王的呢?作为平民皇帝第一人,他又是如何成功地从夺权者转化为统治者和管理者的呢?我们将通过对刘邦人生轨迹的描述,逐步解答上述疑问。

◎从平民到领袖

唐人张锡说:“山之妙在峰回路转,水之妙在风起波生。”宋人范成大也说:“若将世路比山路,世路更多千万盘。”他们说得不错。刘邦的人生和创业道路充满艰难险阻,但总能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刘邦,字季,周赧王五十九年乙巳(前256),出生在沛县丰邑(今江苏丰县)中阳里,当时这块地方归楚国管辖。“邦”是“国”的意思,可能在成年后,刘邦才自己取了“邦”这个名字。字“季”也不是真正的“字”。中国古代兄弟排行称老大叫伯,老二叫仲,老三叫叔,老四叫季。刘邦大哥的确叫刘伯,二哥叫刘仲,但不见刘叔,所以,刘邦可能是“刘小三”或“刘小四”。《史记·高祖本纪》中说:“父曰太公,母曰刘媪。”这不是体面的称呼。后来,刘邦的父亲才有个名字叫刘执嘉,母亲名叫王含始。刘邦还有个“同母弟”刘交。刘邦长得高鼻龙颜,蓄有漂亮的胡须。单父(今山东单县南)人吕公认为刘邦相貌贵不可言,就把女儿吕雉嫁给了他。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在陈胜、吴广起义后两个月,隐身芒、砀间的刘邦,率领数百人返回沛县,杀了县令。父老们请他担任县令。刘邦谦让一番后,同意担任首领,称“沛公”,服从张楚王陈胜的领导。秦二世二年(前208)秋,刘邦从今安徽砀山、山东金乡一带转入河南,攻下南阳后,断然拒绝秦王朝的讲和,率军攻入武关。在峣关(今陕西蓝田东南),刘邦按照张良的计策以区区两万人马大败秦军。这时,秦王子婴将赵高刺杀,向农民军投降,由此,刘邦亲手推翻了秦王朝。在各家诸侯抗秦的过程中,刘邦先行入关灭秦,欲称王关中,实现了从平民到诸侯的转变。取得先机的因素刘邦能够成为农民起义军的首领,并先行入秦,灭掉秦王朝,既与刘邦的自身因素相关,也与刘邦善于包装自己有联系,又与当时的历史条件相关。

自身因素。刘邦不喜劳作,确有游手好闲的无赖之嫌,但他与人友善,喜欢施舍,善交游,因而在他周围很早就聚集了一帮有才华的人。刘邦曾做管理地方治安和民事调节一类的小吏——泗水亭长,经常和县吏往来,时间一长,和沛县功曹萧何、狱掾(yuàn)曹参(shēn)等结成莫逆之交。加之刘邦为人大度,心胸豁达,素有大志。有一年,刘邦奉命去咸阳出差,遇到始皇帝出游,只见仪仗队员盔明甲亮,旗罗伞盖蔽日遮天,皇帝稳坐在銮舆中显得威风八面,臣民们伫立在道旁个个毕恭毕敬。刘邦不禁叹道:“嗟呼,大丈夫当如此也!”有野心,也有大志,这给刘邦争当领袖以精神上的动力。而项羽见到同样的情景,则说:“彼可取而代之。”足显勇夫的强悍,高下之别是比较明显的。

更为重要的是,刘邦身处那个动乱的时代,能仗义行事,勇于承担责任,显示其领导才能,可以说这是促其成功的重要因素。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刘邦解送一批人去咸阳骊山修筑秦始皇陵。半路上不断有人开小差,照这样下去,还没到达目的地,人就跑光了。刘邦就解开这批人的束缚,与他们围坐在一起饮酒,要与他们一起逃亡。此举让手下明白刘邦是值得信赖和追随的。有十几个壮士佩服刘邦的豪爽大度,情愿跟他一起逃亡。从此,刘邦有了最初的基本力量。在沛县人民的心目中,尽管萧何和曹参的地位都高于刘邦,但刘邦没有怕失败的心理负担,身上具有领袖气质,所以,萧何、曹参等人由衷地拥护刘邦做领袖。

历史条件。当然,刘邦能迅速攻占关中,除了战略得当,避实击虚,以抚为主,从而减少了阻力外,也与当时的历史条件有关:项羽在河北作战,吸引并消灭了秦军的主力,给刘邦的西征军以有力的支持;秦始皇为自己巡游全国而修筑的驰道,变成了起义军前进的捷径;秦灭六国后,拆毁战国时期的关隘要塞、销毁大量兵器,以致秦军大多无险可守,无兵器可用,等等。

善于包装。按后世十二生肖的说法,刘邦属蛇,俗称“小龙”,《史记》和《汉书》这样记载他的出生:刘母在大泽边睡觉,梦见与天神相遇。当时雷鸣电闪,天昏地暗。刘父跑去找刘母,见到一条蛟龙盘绕在妻子的身上。从此,刘母便怀孕了,后来生下了刘邦。刘邦的身上于是蒙上一层神秘色彩,据说后来他在逃往芒、砀途中,拔剑斩了一条巨蛇,然后看见一个老婆婆坐在路边放声痛哭。问她哭的原因,她说:“我的儿子是白帝子,变成了一条蛇,躺在路当中,结果被赤帝子杀了,我怎么能不哭呢?”说完,那老婆婆就不见了。刘宋裴骃在《史记集解》中认为,白帝代表秦王朝,刘邦推翻秦王朝,所以才有这个赤帝子斩白帝子的传奇。这些传说,很可能是刘邦发迹之后,刻意编撰出来的。古人信奉天命,刘邦神奇的孕育、出生到斩杀白帝子,都是故事编撰者向人们证明刘氏江山是上天“神”的授意而已。看来刘邦很会装,不仅让人们确信他生而神异,而且确信他灭掉秦国也符合天意。

◎从诸侯到盟主

秦亡后,谁能成为这个时代的伟大人物?最有资格的是两个人:一个是刘邦,一个是项羽,他们都从农民起义领袖转化为拥兵自重的诸侯王。刘、项两个诸侯王集团围绕争夺政权问题,展开了一场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楚汉战争的大体经过如下:刘邦先入关中,欲称王,受到项羽的极力打压,发生了鸿门宴事件;逃出项羽控制的刘邦接受项羽的安排作了汉王。经过准备后,刘邦出兵攻楚,经过艰苦的战斗,终于以垓下之战消灭了项羽的势力,持续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以刘邦的全胜宣告结束。楚汉战争,强者项羽败了,弱者刘邦却胜了,这是为什么呢?历来史家对此各有见解。总结刘邦胜出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民心向背。得民心者得天下。刘邦比较了解百姓疾苦和要求,一进关中就提出“约法三章”:杀人者处死罪,伤人及盗抵罪。其他秦朝一切法令,作废!并宣称:“我领兵入关,全是为父老除害,绝不是为了侵占或欺凌你们,大家千万不要恐慌!”以此争取最广泛的群众支持。还定三秦后,实行许多取悦于民的措施:把秦朝所建造的苑圃园池,通通改为农田,分给民众耕种;又赐民爵酒肉,安抚流亡,整饬吏治,恢复生产。在当时的情况下,百姓还是比较满意的。项羽性残暴,是个杀人如麻的魔王。早年久攻襄城不下,进城后,项羽就下令对手无寸铁的百姓大加杀戮,剩下的人都被活埋。进军咸阳时,项羽下令把20万投降的秦军全部坑杀,是继白起坑杀赵国40余万降卒后的另一桩历史大悲剧。项羽不仅杀敌人,杀俘虏,而且杀百姓。人民能支持这样的人吗?所以,民心的向背,是刘胜项败的根本原因。

策略正确。在政治上,刘邦为义帝发丧,师出有名,掌握了主动权。在军事上,刘邦在彭城战败后,吸取了教训,调整了战略方针:在荥阳、成皋一线的正面战场坚持持久战,以牵制项羽的主力部队;在南翼,争取黥布背楚归汉,以削弱楚军而壮大汉军的力量;在敌人后方,利用彭越继续反楚,在楚军心腹之地游动作战,以牵制和分散项羽的兵力,减少汉军正面战场的压力,形成两面夹攻的态势;再派韩信北攻魏、赵等地,解除北翼的威胁,以孤立项羽。事实证明这个战略方针颇为奏效。而项羽则相反,在政治上害死义帝,落下不义之名,又不注意团结诸侯王;在军事上迷信武力,只知强打硬攻,将主力部队长期滞留于正面战场。对此至死也不醒悟,还哀叹:“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

善于用人。刘邦手下的韩信、陈平、英布等人,原先都是项羽的人,后来都投奔了刘邦。刘邦很有自知之明,他曾公开承认:论运筹帷幄之中,我不如张良;论稳定后方,安抚百姓,输送兵源军需,确保前线的粮饷供给,我不如萧何;论集结百万将士,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位都是杰出的人才,我能重用他们,这就是我所以能获得天下的缘故。刘邦麾下的文臣武将多有建树,其中汉初三杰的功绩更是非同小可。张良功绩有:刘邦西入武关后,在峣下用计破敌;鸿门宴上帮助刘邦脱离险境:“为汉王请汉中地”;在楚汉战争中“常计谋平天下”。萧何的功绩有:沛公入关后,及时收集官署的图籍簿册律令文档,从而使汉王知晓天下山川形势、关隘险要及户口多少,在楚汉争雄中使刘邦能掌握天下形势,做出较为明智的决策;劝刘邦接受汉王的称号,蓄养民力,招揽人才,伺机争夺天下;推荐韩信为大将;楚汉战争中留守关中,保证对刘邦和韩信两大军团粮草军需的及时供应。韩信的功绩有:提出“汉中对”,制定图取天下的战略方针;还定三秦,为刘邦建立了巩固的后方基地;北取赵、代,扭转了战争的被动形势;垓下之战指挥汉军歼灭楚军,逼迫项羽乌江自刎,从而取得楚汉战争的彻底胜利。刘邦有这样出色的、坚强的团队,正所谓“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攻城,何城不克”?项羽出身贵族世家,好面子,自作聪明,自以为是,容纳不下英雄,四处征战只靠他一个人,与刘邦的团队单打独斗,真的成了“孤家寡人”,最后自刎乌江。

善于听取意见。刘邦乐于听取别人的不同意见,敢于公开认错,收回成命。例如他在西行入秦途中,郦食其(lì yìjī)求见,刘邦的态度很为傲慢,“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郦食其说:“您既然要讨伐没有道义的暴秦,就不该用这种态度对待比您年长的人!”刘邦理屈,当即认错,听取了他的建议,袭取了秦廷仓储所在地陈留,获得了大量积粟,从而使军威大振。项羽则不然,刚愎自用,固执已见。项羽西屠咸阳后,有位韩生对项羽说:“关中阻山带河,有四塞之固,土地肥沃,可以建都称霸。”项羽却说:“富贵不归故乡,如穿锦衣夜行,有谁知道?”韩生很生气,退出后叹气说:“人说楚人沐猴而冠,果然如此!”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