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崇祯十五年朱慈烺免费阅读 > 第一百零七章 铜墙铁壁(第1页)

第一百零七章 铜墙铁壁(第1页)

“如果弃了宁远,建虏的兵锋岂不是要直指山海关了吗?一旦山海关有失,京畿又岂能保住?”

朱慈烺问到了事情的核心。

萨尔浒之战惨败后,辽东就成了大明帝国流血不止、难以痊愈的疮口,用事后诸葛的眼光看,明朝最明智的做法应该是:与其将全国的精兵强将、大量财政支出白白耗在此地,修建那些中看不中用的城堡壁垒,养一支不敢和建虏野战、只会用大炮守城的“关宁铁骑”,倒还不如及时止损,退守山海关,先平息关内十三省的内乱,哪怕将辽东辽西的千里疆土白白送给建虏,也没有大关系,只要关内稳定,流贼平息,大明朝腾出手来,辽东终可以收复。

但话又说回来,弃辽有一个最大的弊病,那就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山海关之后就是北京,一个国都就在北京的大帝国,怎么可能容忍区区六百里外的山海关外就是国境线,一旦有失,京师都可能不保?

唐朝可以放弃西域,宋朝可以放弃灵夏,明朝也放弃了安南,但这三者的共同点是,所放弃的地区都远离国都,远离帝国统治的核心区域。但辽东却不是这种情况,除非迁都,否则辽东就像是悬在大明朝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都可能落下来。

为此,大明朝不停的向辽东输血,任何敢提出放弃辽东的人,都会被群起攻击。

不过随着松锦之败,随着帝国最后一支十余万人的机动大军团付之一炬,放弃辽西,退守山海关,不再是不可能。

或者说,是一种不得不的无奈选择。

但即便如此,也依然会有巨大的阻力,不说朝臣,就只说服崇祯放弃宁远,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是,所以才要加强山海关的防务,将山海关建成一座固若金汤,万无一失,建虏就是插翅也难飞过的铁关,只要山海关稳固,京师自然不会有忧虑。”吴甡回答的很肯定。

但固若金汤,万无一失,又岂是轻易能做的?

这也是熊廷弼和王在晋当初得不到支持的原因。

不过朱慈烺对这一点并不是太担心。历史上,建虏从来没有直接攻击过山海关,因为他们清楚的知道,要想攻破山海关,没有尸山血海的代价是不可能的,建虏虽然悍勇,但国小人少,经不起大量的伤亡,大明可以承受十万大军的覆灭,但建虏却承受不起,一个十万大军的覆灭,就足以导致他的灭国。

因此,建虏不敢冒着风险强攻山海关。即使到了崇祯十七年,大明已经虚弱到了极点,当听到北京被李自成攻破,多尔衮的第一反应依然是绕到蒙古,向京畿进军,直到吴三桂投降献关,建虏才大喜过望,变换进军路线,从山海关进军。

所以,即使放弃宁远,只要山海关足够坚固,建虏也不敢轻易攻击山海关。

“先生……你的结论真是惊世骇俗啊。你如何说服我父皇,还有满朝的朝臣?”朱慈烺问。

“臣……不能。”

吴甡惭愧的低下头:“能说服陛下和朝臣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殿下你。”

“先生……你要把我放在火上烤啊。”朱慈烺叹口气。

吴牲叹:“臣岂敢,但此事关乎我大明国运,天下除殿下之外,再无人能做到。”

“我被万箭穿心。但先生你呢,难道你什么也不做吗?”朱慈烺盯着吴牲。

吴牲推开椅子,噗通跪在地上,声音坚毅:“臣愿为先锋,首先在朝堂上提出,只要殿下能说服陛下和朝臣,撤守宁远,严守山海关,臣死而无憾!”

朱慈烺微微一笑:“先生起来吧。”待吴甡重新坐下,他脸色严肃的问:“如果先生为辽东督师,山海关的防务要如何加强?”

“臣以为,当年王在晋王部堂在山海关关外八里铺再筑一城的看法实为高明,山海关的地势是左山右海,中间一道平原,直通辽东。但城外高岭有乘墉之势,斗城如锅底之形。所谓‘乘墉之势’,就是说山海关外的山岭,比关城的城墙还要高,而在山岭上观之,关城就和锅底一样。一旦建虏抢占山岭,在山岭上放箭,甚至架设重炮,于关城防守大大不利,因此必须在山海关外再筑一道城,将山岭圈入其中!”吴甡侃侃而谈。

王在晋有阉党之名,吴甡身为东林党,两党不共戴天,吴牲能抛开党派歧见,支持王在晋的看法,果然是跟那些只知道党同伐异的东林党清流不同。

说到兴奋处,吴牲手指蘸了茶水,在桌面上画出山海关的地形。

“此城是城外之城,也可以说是山海关的瓮城,自八里铺起,大约有三十里,将北面的角山、欢喜岭、一片石这些地方全都包进来,在南面则直接筑至大海边。如此,整个山海关关城才真正成为了一道雄关天险,说固若金汤,插翅难飞,一点都不为过!”

吴牲点着地形,兴致勃勃。

朱慈烺看着水画的地图,对王在晋的建议,他是知道的,如果当年朝廷照王在晋的建议,在八里铺修建重城,而不是修建宁远和锦州城,那么,大凌河战役和松锦之战就都不会发生,历史必然是另一个走向。

事后诸葛看,王在晋的建议对大明朝最有益,但历史并不是固定的走向,就如松锦之战,建虏虽然赢了,但赢的并不轻松,如果朝廷不催促,依照洪承畴的既定战略,明军总兵如大同总兵王朴之流的,能奋勇向前,而不是争先逃跑,松锦之战也许是另外一种结局。如果松锦之战大明赢了,一战击溃了建虏的主力,那么孙承宗孙阁老的战略当然就成功了,而王在晋在八里铺修建重城的建议,就会变成历史的笑料。

所以呀,并不是王在晋比孙承宗高明,只是两人性格不同,孙承宗开拓进取,王在晋则稳重保守。

而随着松锦之败,朝廷对王在晋在山海关外筑一重城的的稳重做法应该会重新考虑。

br

br

ps:书友们,我是韭菜东南生,推荐一款免费小说app,支持小说下载、听书、零广告、多种阅读模式。请您关注微信公众号:dazhuzaiyuedu(长按三秒复制)书友们快关注起来吧!

br

br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