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1860:圆明园大劫难 > 第27部分(第2页)

第27部分(第2页)

2)如果我们不严惩清政府,英国就不会满意。严惩,是英国人对人权遭到野蛮侵犯所表示的愤恨;

3)“如果我们只满足于求和平,签条约,然后撤军,中国政府就会以为他们可以不受惩处地抓捕和杀害我们的同胞;在这一点上,有必要让他们醒悟一下”;

4)“圆明园在皇帝心目中极为重要。摧毁它只是针对清政府,而不是人民,因为只有清政府应该对这些野蛮罪行负责。这一打击将使清政府感到切肤之痛……”

通过格兰特将军这封信,人们可以接受如下这种说法:正是慑于英国公众舆论,才促使他作出这样一个决定。显然,额尔金勋爵也为此深感忧虑。英国特使确实考虑到伦敦新闻界在得知《泰晤士报》可敬的记者鲍拜先生之死(而且是在何种情况下死亡)时的反应。人们有理由猜测,在他的思想中,这种考虑(他当然不会表露出来)应是很重要的。狠狠地打击,惊人的报复行动,这都是为了取得英国新闻界的支持!

葛罗男爵与孟托邦的看法完全相同(连理由也都一样),他也反对摧毁圆明园。他在给额尔金勋爵的公文中把圆明园称为“不设防的乡间景点”,他认为这种行动是“无济于事的报复”。他还说他担心恭亲王会逃逸,跑到满洲去。像咸丰皇帝那样!埃里松先生总算说了一回葛罗男爵的好话。他认为,在战争初期,葛罗男爵是“英国人不自觉的工具”,当然,他的善良是不成问题的,但他“最终还是起来反对那些超出他指令范围的不可改变的要求了。”

第十九章 占领北京(5)

不过,葛罗男爵还说,他感到“和中国老百姓一样,在欧洲人看来,北京城里的那座宫殿,它处于首都,是最高权力机构的所在地,如把里面的档案资料取出,然后彻底摧毁它,可能会成为更引人注意的抵罪行为,胜过烧掉一座寻欢作乐的园林”。如果英法联军达不到他们的目的,必须撤出北京的话,那么,法国特使给军队最高指挥官们的建议是,摧毁紫禁城。

所以,葛罗男爵赞同孟托邦将军的立场,而且他让将军按自己的意志去做决定。他甚至还提出另外一个意想不到的理由:

“请相信,欧洲人认为,我们在这个事件中将发挥引人注目的作用,在中国老百姓中也有这样的看法。”

但是,放火烧掉圆明园残存建筑物的首要的和最终的决定权均掌握在额尔金勋爵手中。不幸的是,此人已经下定决心要烧。任凭怎样都不能令他打消这个念头。甚至都不想想这是在盟军不予配合的情况下去采取一个在现时和未来都可能会受到历史严厉审判的行动。

确实,英国特使对火烧圆明园绝对负有全部责任。

10月16日,额尔金勋爵致函恭亲王,称他已经命令英军最高指挥官着手摧毁圆明园,时间在10月18日。他冷淡而又刻板地提醒恭亲王注意,英国人不是在战斗中被俘的,而是因为他们认为有谈判的白旗保护而没有进行抵抗。他还说:“三十七名英国人和法国人被抓是违反道德和国际法的,其中只有十九人活着回来。他们每个人身上都带着遭受恐怖虐待的伤痕;十八个人被野蛮杀害(额尔金忘了算上两个失踪的);其情节之恶劣,以至于本信函签署人不想过多提及,担心由于愤怒而使用了可能于此性质的信函显得有失礼仪的词语。”

额尔金在这封信的结尾说:“只要这一卑鄙行为还没有得到抵偿,大英帝国与现今的中国王朝之间就不可能有和平”。

10月25日,额尔金发给约翰·拉塞尔勋爵一封公文,重复了发给葛罗男爵的公文的内容,文中详细地陈述了作出如此重大决定的理由。

为了对人质受到的酷刑和遭受的残杀进行报复,额尔金勋爵认为必须要有一种快速的惩戒性惩罚。圆明园这座皇帝的夏宫,既是清王朝的骄傲也是它的荣耀,摧毁它,就是通过皇帝偏爱的这座皇家宫第来打击皇帝。因为他认为皇帝本人要对所犯的全部罪行负责。

额尔金一度曾想要罚皇帝款的问题,但是,联军已经打算要他给予巨额赔款;如火如荼的民众造反把他的国库搞得不堪负重,能不能再抽出一大笔钱还很难说。他还可以要求把举着谈判白旗的军人当人质抓起来的肇事者交出来,但是交出来的很可能只是些小人物,替罪羊。中国人显然不会把真正的罪犯也就是僧格林沁交出来。最后他还是倾向于不要动北京城,不要动皇宫和公共建筑。加之,他已经承诺不对首都造成破坏。很显然,对北京城动手将使和平的希望付诸东流。

于是,额尔金否定了所有这些选择。

考虑到要有个交代和正当的说词,他郑重其事地写道:

“尽察缘由,经过对这个问题进行方方面面的研究,我最终得出结论,摧毁圆明园是摆在我面前各种行为方式中最少争议的选项;除非我能做到在责任感上可以接受对我国民犯下的罪行实际上可不受惩罚。再者,我认为,这是必定会在中国和欧洲造成更大影响的行动,这是旁观者所无法料想的。

“圆明园是皇帝偏爱的居住之地,摧毁它就等于打掉皇帝的威严,也刺痛他的个人情感。正是在这个地方,他把我们那些可怜的同胞弄来,对他们施行了最残酷的折磨;正是在他自己宫殿的围墙内,找到了我们被俘骑兵的马匹和用具,还有从一位勇敢的法国军官胸前扯下的徽章,以及属于俘虏的其他个人物品……”

最后,额尔金勋爵在其自我辩护词中,还提到这样一些最根本的理由:

“因为几乎所有贵重物品都已经被拿走,军队到那里绝不是为了抢劫,而是通过一个庄严的补偿行动,来表明它被可恶的罪行所激起的憎恶和愤慨之情。这一惩罚并不针对人民,相对而言,人民是无罪的。这一惩罚只针对皇帝,他个人在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中负有直接责任;这不只因为俘虏在圆明园受到虐待,还因为他最近颁发诏书,说什么取一个外国人头可获一笔赏金,还宣布他决定把他最后的银两拿来充作此种凶杀的赏钱。”

第十九章 占领北京(6)

决心已定。大清皇帝的夏宫圆明园将被英国人按照额尔金勋爵的命令,一把火烧成灰烬,甚至夷为平地。

第二十章 火烧圆明园(1)

10月18日至19日

这两天是圆明园被火焚毁的日子,也是继7日和8日这座皇家宫苑惨遭洗劫破坏之后,又一个应该用黑色石碑加以标记的日子。

英军到处张贴布告,宣布格兰特将军下令捣毁圆明园,以报复英国俘虏所受的虐待。

这一天秋高气爽、万里无云,约翰·米启尔将军率领英军第一师的第60来复枪团和第15旁遮普团,连同骑兵旅共约三千五百人,向圆明园进发。米启尔将指挥所设在正大光明殿,并一一指定了应予捣毁的建筑物,包括圆明园(含长春园和绮春园)中所有的皇家宫殿、花园,以及今天颐和园万寿山上的宫殿和花园,甚至更远处玉泉山、香山——现今北京人周末休闲之处——上的佛塔。

约翰·米启尔爵士允许士兵们把所有能搬得动的东西全部搬走,据为己有。于是,在遭焚毁之前,圆明园又经历了一次新的更大规模的洗劫。英国人下手了,军官们有组织地掠取体大笨重的物件。后勤军需的搬运车全部被征用了,还向北京及附近的居民租用了很多大车。随后的几天里,北京通往通州的大路上,装载得满满当当的大车,浩浩荡荡,络绎不绝。邓恩上尉毫不讳言地说:“对圆明园和附近官员府邸的第二次抢劫,比第一次更有收获”。

成群结队的士兵们,分成小组,手持火把奔向圆明园各处纵火,圆明园内的建筑大多以雪松建成,极易点燃。

对火烧圆明园行动的评判和记载不胜枚举,大多数人都持这样一种态度:诚然可惜,但事属必然。格兰特将军、罗亨利、查尔斯·戈登、吴士礼中校、郇和以及姆吉牧师,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他们的看法和感受。他们的记载时有繁琐冗长之嫌,但它们彼此相互呼应,再现了火烧圆明园触目惊心的一幕。

格兰特将军的描述以一句赞叹开始:“真是蔚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