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刘心武:四棵树 > 第23部分(第1页)

第23部分(第1页)

1997 年初夏于绿叶居中

1 0

青春的门槛

有一个青年,他想画一幅题为《青春的门槛》的画。他画了无数次,撕毁了无数次,久久地没有画成……

因为他心里淤塞着一团乱麻般的思绪,他怕迈出那青春的门槛,怕失去还没有享受够的青春……

是啊,青春的美好,不必详尽地铺陈,单单是想到这一点便令人心醉……青春是一种特权〃他还年轻!〃这是人们对青春期中的红男绿女的一种覆盖面极宽的赦免。可以任由他们糊涂一点,马虎一点,浪漫一点,淘气一点,懒惰一点,疯狂一点……无妨犯一点错误,或者无妨耍一点脾气,肆无忌惮地笑,尽情尽兴地哭……因为他们正当青春,所以不要苛责他们!

〃我还年轻!〃这是自己对自己的一种几近于全面的谅解。以后的事情以后再想以后再谈。让世界只是一幅画,生活只是一首歌,理想只是朦胧的朝霞,事业只是远方的车站……因为我们正当青春,所以只管扭动欢快的舞步!

然而岁月匆匆,一个那样的日子终于来临……脚尖触到了门槛,青春的门槛!抬头一望,门槛外面是一个惊心动魄的世界。

迈出那门槛,责任和义务将沉重地压到肩头;原来只觉得别扭而从未深究过的他人的目光,逼近面前,不得不认真地加以剖析;啊,人际关系如此这般错综复杂,而自己终于不能再加回避;没有人轻易对你谅解和宽宥,连自己也不能不对自己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细加反刍审评;感情世界竟也变得如此迷离扑朔,原来绝不能轻言友谊和爱情;道德是生活这个大鱼缸的玻璃外壁,原以为看似透明无妨穿游,却原来无比坚硬不许超越;世界不是一幅画而是一种复杂深奥的存在,生活不是一首歌而是一篇难以答好的考卷,理想必须明晰并切实地作出抉择,事业是一趟已经开来不抓紧时间努力登上去便要迅即开走的列车……

啊,青春的门槛!

狂跳的心啊,你能不能平静些,告诉我,告诉我,能不能迈将过去?怎样地迈将过去?……

你怎能不迈过那青春的门槛?那是无可回避的。世上有那样一种人,他年龄早已超过青春期,但心理结构和为人处世水平仍停留在青春的门槛以内。这种人常常因为不能适应社会、生活、他人而被视作低能儿、〃缺心眼〃、〃二百五〃、〃十三点〃、〃大傻帽〃……永远保持青春的活力是非常美好的,永远保持青春期的心理结构和为人处世水平,特别是超越青春期仍然建立不起坚实的信仰、理想、道德观和事业心,那就不但不成其为美好,甚而要堕入丑陋和丑恶了!你必须勇敢地迈过那青春的门槛!

当你脚尖触到青春的门槛时,你必须勇敢地失去青春!

只有丢失青春,才能换取成熟。

只有任仲春的劲风吹落花瓣,才能在骄阳中结出你青春的幼果。

怎样迈过那青春的门槛?

要义无反顾。青春诚美好,但青春必凋零。迈过去!敢于用你还不够坚实的肩膀,承受社会压上来的责任和义务;敢于面对波诡云谲的社会生活,敢于迎接微妙的眼神、莫测的心机与需要仔细破译的话语;敢于在感情世界里经受超越天真烂漫层次的严峻到甚至于痛彻肺腑的考验;敢于树立起宏大的理想目标;敢于以坚韧的毅力和奋发的进取开创出时代、祖国和人民所需要的业绩……

要欢欣鼓舞。青春诚美好,但青春的门槛那边更奇妙。花儿落了,会有果实。最初的果实的确是苦涩的,甚至是丑陋的,然而果实比花朵更有价值,随着新的岁月中的奋斗,果实将逐渐硕大,逐渐饱满,逐渐光彩照人,逐渐果香四溢……青春如花,点缀得这个世界缤纷似锦,但主要是供于观看;青春后的生命果实,使这个世界获得滋养,并通过种子延续着人类的文明,它就不仅是供于观瞻而是创造出新的生命……迈过青春的门槛,在失落的痛苦过后,又将获得多么大的快乐!预支一部分那至高的快乐吧,果断而敏捷地迈过青春的门槛!

有一个青年,他想画一幅题为《青春的门槛》的画。他画出了一个高耸的门洞,门洞这边是一个撑壁犹豫的青年,门洞外的强光勾勒出他的剪影,他正待迈出那门洞下的门槛却还缺乏最后的一束勇气……而门洞外是一眼望不清的缤纷世界,显得神秘莫测,令人胆怯心惊……

他该怎样才能把这幅画儿画得更好?

年轻的朋友们啊,让我们一齐帮他来画!

附记:这篇文章写在十几年前。2005年CCTV…10 的《子午书简》选播它后,有一些年轻的观众到处寻觅这篇文章,蒙他们关注,现在我破例将这样一枚〃老果〃收入此集,以满足寻求者的心愿。

冬日看海人

我偶然遇到一位来自大西北小镇里的小学教师。猛看上去,他似乎已然年过半百,因为他脸上有那么几条很长也很深的纹路,并且头发也花白了;可是跟他交谈时,他那双眼睛却闪射出很有劲的光芒,使我又觉得他实在还很年轻。原来他刚刚四十出头,正当壮年。他是从北戴河返回到北京,即将再坐火车回到他那个离大海非常遥远的小镇。

我遇到他的那天,西北风正在北京久旱无雨的灰色天宇推磨般嗥叫,在这样严寒的冬日里,人们一般总是尽量往温暖湿润的南方跑,可是,作为一个自费旅游者,他却偏偏去了北戴河!

他为什么去那儿?这算是什么样的癖好?

他告诉我,二十年前,他们那个小镇还没通电,可是他在教学生时,课文里总是不断地提到电,举凡电灯呀、电线呀、电话呀、电视呀、电车呀……学生们常问他:老师,那究竟什么样儿?他很惭愧,身为人师,却眼界狭隘,连真的电灯都没见过!有一天,是放假前一天,当又有学生问到〃究竟电灯什么样〃时,他便下定了决心,第二天天还没亮,便揣上干粮,往一百多里外的县城走去,他足足走到那天深夜,才抵达县城,当他敲开县教育局的大门时,那值班的人一开始以为他是个坏人,后来他见到屋顶上闪亮的电灯,激动得笑着流下了眼泪,又以为他是个疯子……第二天县教育局的局长亲自带他见识了电话、电唱机、电熨斗什么的,又请他到电影院看了一场电影,临送走他时,又送了他一只电灯泡,那只电灯泡后来成了他课堂上极珍贵的教具,一直细心地保留到若干年以后,他们那个僻远的小镇终于也通了电,于是他当着班上的同学,举行仪式一般,将那只灯泡旋在了教室的灯头上,当那盏电灯在孩子们热烈的掌声中放出电光,将那简陋的教室照耀得通亮时,他又一次笑着流下了眼泪……

后来他得到了进县城进修的机会,并曾到省城出席过英模会议,他具有了正式的师范学校学历,还继续进修大学课程。他眼界大开,他那个学校也大变了样,现在他们那里经常有电影放映队去放映电影;虽然由于山区地势复杂,他们那个镇子如今还很难接收到电视转播讯号,因此除了几户人家为显示阔绰已然置上了大彩电,看电视仍是一种大家所祈盼的超级享受;当然,他本人有更多的机会在电影和电视上看到几乎全世界的万种风情,可是,这两年常有学生问他:〃老师,大海究竟什么样啊?〃他总是根据自己从电影、电视上得来的印象,耐心地向学生们形容……可是学生们也从电影上看到过大海,他的经验并不能超过学生,而课文中关于大海的内容,却不知怎么搞的似乎在与日俱增……

于是他决心亲自来看大海。这回寒假一放,他便起程了。当他在县城教育局宣布这一壮举时,连局长也很羡慕,因为那已然年近花甲的局长,也从未见到过真的大海!

他为什么不是在暑假时而是在寒假时跑来看海?那原因很简单:冬日看海是可以省很多钱也省很多事的!并且,他两眼闪着异样的光,对我自豪地宣布:〃冬日的大海,别有一番雄奇的景象!〃他说他刚出现在北戴河时,一开始也曾被人猜测为或坏或疯,可是后来受到了异常热烈的欢迎;他说,那些设备非常好的休养所,一到冬天如果揽不到会议等项目,那就冷落到极点,值班的人员总是非常地寂寞,并且,那些设备如果总是闲置着,反而会更快地衰败……于是,他后来竟被好几家休养所请去作客,不仅免收他的住宿费,甚至也不要他交饭钱,说是〃你入的不是所里的伙( 所里根本也没客饭供应了),你是在我家吃饭嘛!〃他说这十来天里,他把冬日的海景看了个够,从各个角度看,在各种光线下看,从容地看,哼着歌看,甚至跳着舞看……他把我说得也羡慕起来,不仅是羡慕,甚至是嫉妒,因为我虽然有很多次夏日观海的经历,可是,我年过半百了,却还根本没有过冬日观海的体验!仅从这一点上说,我的人生便没有这位西北高原小镇的小学教师丰沛多彩!

冬日观海的人离开北京,坐硬座车回那遥远的地方去了。他没有在北京久留,他只游览了天安门,没去颐和园、长城什么的,他说一来他没剩多少钱了( 为了看海他花光了五年来所有的积蓄约千多元),二来他圆了看大海的梦,心满意足了!我只是偶然地见了他一回。他走后,我甚至已不大能形容出他的相貌了,唯有他闪亮的眸子,还有一身大海的气息,长久地萦回在我心头,使我憬悟:每一个最平凡的小人物,只要以敬业精神点燃执著追求的火把,都能使自己的人生闪烁出童话般的美丽灵光!

1996年3月12日 绿叶居

1

村口问路人(1)

我站在村口,为的只是看看雪花飘落田野的景象。

其实田野已经不成其为真正的田野。城市的发展仿佛炽热的岩浆迅猛地朝外流淌,入田野的商品楼盘、物流公司仓库,把我渴望见到的地平线完全遮蔽住了。但这村外毕竟还有大片的农田,有仍由村民耕种的玉米地,有被南方农民承包的藕田,还有据说是香港一家公司经营的细菜种植区,尽管秋后这些农田就都暂时闲置,旱田由农机平整过,藕田只显露出些与水面平齐的黑枯荷叶,但那种开阔的气派,以及氤氲出的淡淡泥香,都还能令我胸臆大畅。

雪是夜里开始飘落的,润物细无声,而且轻柔地积存下来,到中午已经完全覆盖了整个村落和田野。我午后散步到村口,在那排仿佛由巨大的铅笔画出的大杨树下,痴痴地望着微有起伏的,盖着无缝隙雪被的开阔田野。那些仍在飘落的雪花,使田野产生出一种微妙的颤动感。

我不知道这个村子还能保留多久,我眼前的这些残田还能耕种几时,我只知道这个村和这片田已经处在新修造的五环路与六环路之间,开发商那章鱼般的触手已经多次舔到了这边,而根据城市规划,这里即使限制商品楼盘的膨胀,也多半被设定为非农田的花园式共享空间,会有大型游乐场,汽车旅店,快餐荟萃……我的企盼,却是这里仍能保持村味,能夏天永有青纱帐和荷叶香,而且那淡淡的粪肥味儿,仍总能随风飘进我那设在村里的,命名为〃温榆斋〃的书房。村外大杨树护卫的是一条柏油大道,雪后过车不多,偶有过往的车辆,都开得小心翼翼。有辆红色的出租车开了过来,在离我很近的地方停了下来,车里出来一位年轻妇女,她的穿着显得单薄,只有一条又粗又长的,仿佛花蟒蛇般的毛围脖,跟这雪天还相谐;她快步朝我走过来,急促地问我;她有明显的广东口音,我一时听不清,她问了三遍,我才能回答她:〃对,就是这个村。〃 我没想到这个女郎真的来了。我原来以为那只是水李子的夸张之词。我不禁对那女郎说:〃您是花非花吧?您真找到这儿来啦?〃那女郎耸起眉毛歪歪嘴角,瞪着我,大声说:〃水李子?你的真面目……哇噻!〃我忙摆手:〃别误会!快别误会!我不是!水李子确实是个年轻男子!〃我就给她指路:从哪个地方拐进村,再怎么左拐右拐,就可以找到水李子家,我故意在最后添上这么一句:〃他这会儿可能给人修电去啦,他媳妇多半在家!〃但那女郎似乎只要是我并非水李子,就很开心了,她回到出租车里,把我的指点告诉司机,那车很快就开进村里去了。雪花飘到我唇上,用舌头舔进嘴里,我觉得滋味奇特。望着村外的雪野,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切地意识到:社会生活演变得实在太快,太出乎意想,我如果不想让自己的精神随身体而衰老,我就必须提升自己对现实的认知程度。就连这个村子,也被网络这家伙……它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闯入了。那天我请村里电工小纪来给我修书房的插板,他一边干活一边跟我聊天,说他现在迷上了电脑,几乎天天要上网找网友聊天,他网上化名很多,最常用的一个是水李子,他家院里有棵水李树,每年初夏结出一树紫红的大水李子,那是市场上买不到的,个个像男孩子拳头那么大,用门牙在皮上嗑个口,用舌头对准破口嘬吧,那果浆就全灌进你嗓子眼了,又甜又爽!说得我都忍不住怪罪他,怎么我来这村几年,互相也脸熟,他怎么就没请我尝上几个?他笑说今年上网更有瘾,夏天那满树的水李子顾不得摘,熟透的水李子噼啪掉到地上,隔窗听见了也没觉得可惜,还是只顾网上聊天。聊天对象当然也常换,但有几个渐渐成了密友,其中一位广东的女士,开头也不知是否真女士,更不知岁数多大,网名叫花非花的,越聊越投机,最近,那花非花就说要来找他,抛开网络面对面!

网络使我们的社会增添了新的人际关系,所谓网友也者,已经具有了非常丰富的内涵,〃破网而出〃的现象也越来越多。对于我这样的人来说,对此首先有极浓酽的戒备心理。我就忍不住问小纪:你媳妇能容忍你吗?就算勉强能容忍你跟电脑交流,一旦那花非花真的出现在你家,她还能容忍吗?你闺女也上小学了,也懂些事了,家里冒出那么个南方阿姨来,你怎么跟她解释呢?小纪说反正他已经把地址什么的都告诉花非花了,他觉得应该出不了什么事儿,媳妇么,他前些时已经教会了她上网,而且也开始教闺女用电脑,媳妇现在倒不迷进入聊天室聊天,而是迷上了电脑绘画,前些天画的小狗打伞可逗啦,他跟花非花聊天时,就用那幅画儿作桌面,还传过去给花非花看,明说是媳妇画的,花非花评价不低呢!小纪大概是尽量把媳妇因为他上网交友跟他闹矛盾的一面隐瞒起来,而只向我描述对他容忍的那一面,但我想起这事,还是替他担忧。谁知现在花非花真的来了。在纷扬的雪花中,他家院里,是否已经正演出着我无法判断是喜是悲、是正是闹的活剧?

我在村口大杨树下,望着雪野,思绪旋动。最近传媒上集中进行了对青少年网瘾进行矫治的宣传,还特别介绍了一位大学教授的事迹,他用心理疏导的方式,把许多网瘾极深的少年从困境里引领了出来,也相应地使那些少年的家长从绝望的阴影里回复到光明的希望中。我当然是支持矫治少年沉溺于网瘾的心理病患的,也赞成网吧不向未成年人开放。但成年人的网上活动,其复杂状况几近恒河沙数,利用网络犯罪,因网恋而误入虚妄,因网上交友不慎而失足……这类例子几乎每天都可以从传媒上看到,但是,毕竟也还有更多的正面效应在每日每时地发生着,正如有的网上犯罪和因网沉沦的情况令我们既瞠目结舌又思之难免一样,有的网上交往生发出的趣事善?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