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视觉人生:陈逸飞传 > 第23部分(第1页)

第23部分(第1页)

多次讨论剧本的修改方案。凡一平是小说《理发师》的作者,操刀‘剧本也很方便。快60岁的陈逸飞陪着年轻的凡一平熬了好几个通宵。应该说,这个本子改了两年。多次改动后的剧本,陈逸飞比较满意,两对男女的戏都加重了,情感纠葛更加突出,两位女主角的戏也增多了。对影片中的理发师这个形象,陈逸飞认为,这个人物单纯,期盼不多,一生只想做个好的理发师,虽被时代和命运捉弄,人生理念不改,并且因为感情单纯被动,爱得很彻底。对将要拍摄的《理发师》,陈逸飞说:“我最大的希望是让普通观众去注意它,让专业人士觉得有点不一样。《理发师》已经成为我艺术生涯的一部分,如果没有它,我的大视觉概念也不会完整。我不是在玩票,它更像我的小孩,放不下啊。”(黄斌:《陈逸飞:拍电影绝不是玩票》,《南国早报》2004年11月23日)

。 想看书来

第十四章 《理发师》的西去之路(9)

2004年的最后一个月。陈逸飞作为导演基本敲定了演员的阵容,他心中已经有数了,而且主要演员都留有备选,以防档期冲突等因素带来的变化。

2004年12月9日,《当代生活报》发表了王峰采写的一则消息:《〈理发师〉将重新开机女主角是章子怡的同学》,介绍了一些新情况。文章还介绍说:经过了与姜文不愉快的合作,近日陈逸飞在宁波向记者透露,中止拍摄的影片《理发师》将于2月15日重新开拍。此前,关于《理发师》演员阵容的种种传闻一直不绝于耳,诸如孙红雷、葛优顶替姜文出演《理发师》,巩俐嫌戏少没开拍,等等,陈逸飞却将此看做是好事多磨,“剧本的改变,演员的选择,包括剧情的细节都将相对成熟起来,如果两年前就拍完了,这个事情也就结束了,现在拍至少遗憾会少一些” 。陈逸飞告诉记者,中止电影正常的拍摄,其损失达800多万元,“由于《理发师》已经拍了五分之一,姜文拍摄的镜头全部作废。一般的导演看在钱的面子上,就算啦,肯定要继续拍下去,但我看《理发师》后来实在不行了,我不拍总可以吧,损失800万就损失吧,没关系,再重新拍嘛” 。说到最后的演员,陈逸飞稍稍露了点口风,他告诉记者说,男主角候选人有吴思远找的梁朝伟,有国内现在很火的陈坤,但同时他又表示,“当然,我们也想用新人” 。对于神秘的女主角,陈逸飞在心中似乎早已确定了人选,他告诉记者,“有一个很好的演员,她形象好,气质又好” 。据介绍,陈逸飞是从一电视剧里突然看到这个女孩的,她当时在剧中扮演一个女军官,“是拍香港回归的电视剧,不知为什么,一上来就觉得她气质很好” 。后来,陈逸飞就和这个女孩在北京见了一面,聊着聊着才发现,原来她跟章子怡是一个班的,当时的成绩比章子怡还要好,只是章子怡拍张艺谋的电影走红了,而她却一直没有等到一个合适的机会被大家所认识,陈逸飞告诉记者:“我觉得她的个人素质不错。”

两个月前就确定的时间没有变,2月15日。这一天,导演陈逸飞携艺术总监吴思远、男主角陈坤、女主角曾黎出席《理发师》的新闻发布会,向媒体宣布这部停机两年的电影重新开机。除了陈逸飞继续担任导演,其他主创人员都已更换,原投资四方也变更为中影集团和逸飞影视文化传播公司两方。总制片人仍是中影集团总经理韩三平,外景地主要在上海、浙江和大西北。

2005年2月17日,《南国早报》发表张学军写的《几经周折二度开机〈理发师〉新人担纲》,报道了《理发师》重新开机的情况。文章介绍说:几经周折的电影《理发师》15日再次开机。之前与姜文有过不愉快经历的导演陈逸飞坦然面对媒体,不仅宣布青春偶像陈坤代替姜文的角色,更淡淡地表示今后与姜文的合作要看缘分。记者在现场发现,原先的演员阵容全部被换掉,主演姜文换成了陈坤,女一号是位漂亮的新人曾黎,而原先影片中葛优的角色则由新人田少军取代。姜文、陈坤,一个粗犷豪放,一个内敛秀气,两个人的外形气质完全不同。陈逸飞说:“两年来,我一直在想如何把剧本中的角色活灵活现地呈现在银幕上,我觉得挑选演员重要的是‘像’。尤其是这个理发师陆平,表现的是上世纪30年代理发沙龙里一个时髦的名理发师,年龄在20多岁,选择陈坤是符合这个角色的。”至于女演员的选择,陈逸飞的观点是,尽管曾黎没有拍电影的经验,但是外表一定要靓丽。至于将来有没有机会再度和姜文合作,陈逸飞称:“看缘分。”陈坤参演《理发师》如同天上掉馅饼一般,他是在前不久在上海参加一个颁奖典礼时被陈逸飞导演相中的。取代了姜文出任男一号,陈坤并没有感到压力:“我现在只是想把角色塑造好,我相信这个角色对我来说是很合适的。”作为理发师,尽管是扮演角色,也总得学上两手手艺。陈坤在春节前就开始向剧组的一位理发师学艺了,“看到他的剪刀上下翻飞以及娴熟的技艺,我感到很震撼。我向他请教了许多技术方面的问题。”因为今年是抗战胜利60周年,同时也是中国电影100周年,制片方表示影片争取在年内拍摄完成,而后期制作将在澳大利亚进行。尽管演员全部是启用新人,但是制作队伍却是十分强大,除了导演由陈逸飞担任之外,韩三平担任总制片,香港著名导演吴思远任艺术总监。

2005年2月16日,《新京报》发表了特派记者张文伯与陈逸飞的对话。陈逸飞在对话中说:“所谓陌生,就是要在影片中间寻找一个相对独立的语言,这种语言包含各种电影元素,美术、服装、摄影、音乐、表演……我希望可以从一个视觉艺术家的视角去阐述这个故事,可以说这是一部‘超现实主义’的电影。我要求这部电影的每一个细节都要认真,一块砖、一只耳环、一个挎包,把这些细节做好就有‘陌生感’了,因为我在还原生活,事实上今天很多电影都做不到这一点。”他希望这部电影能给观众带来一种陌生化的艺术效果。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十四章 《理发师》的西去之路(10)

《理发师》的外景画面多是江南风光,陈逸飞就把主要场景选在了浙江省宁海县的前童古镇。陈逸飞喜欢这个地方,因为前童古镇与大多数江南古镇不一样,前童不是那种有很多小桥的地方,这里有一条穿过全镇的小渠,图形像八卦似的。地面也不是多数江南小镇那种大块大块的青石板路,它铺的是没有敲打过的鹅卵石,民居建筑则主要是那种石头结构。前童风光,初看有那么一点破落,再看则是厚重的古朴。陈逸飞看中的就是这种江南古镇的画面感。

几度修改的剧本,已经向江南生活靠了,大西北的场景被大大减少。这些变化,并没有让陈逸飞变动整个故事的基本框架。影片叙述的还是20世纪30年代末那个时尚而当红的理发师陆平,他因杀了一个日本兵,逃到了浙江东部。陆平在那里投靠亲友,四处避难,最后落脚到自己的师叔那儿。命运的安排,陆平与师叔的女儿宋嘉仪一见钟情。不幸的是,师叔正安排将女儿许配给国民党一位师长叶江天做姨太太,这一天是订亲的日子。陆平与宋嘉仪之间的微妙情感,被叶江天无意中觉察。为安抚陆平,叶江天安排陆平与一个上海歌女结婚,并安排陆平担任军队里的少校参谋,陆平在军队的出色表现还是理发。陆平后来的人生一路坎坷,还被作为劳改犯放逐大西北。无论何时,无论流落何方,陆平都不放弃理发这门手艺,在理发过程中得到一种安慰,在理发中他也常常想念从前的一个人。

陈逸飞在修改剧本的过程中,给影片中的理发师陆平添加了一个理发箱,并让他时时提于身边。在30年代的上海,在十里洋场,陆平理发箱里的那台留声机,也是随箱携带,是当时的一种身份象征。这部留声机还有一个用途,就是故事随着时间的推进,从30年代到全国解放,不同的阶段音乐也变化了,既是音乐,又是时代背景。

画家导演有画家导演的长处,那就是画家的视觉感,是那种视觉意识。据凡一平说,陈逸飞看剧本和修改本子的时候,是把剧本里的故事情节在大脑里转化为一幅幅动态的画面。对那些已经认可的故事,对那些已经认可的情节,甚至是细节,陈逸飞像画连环画一样,把关键的画面逐一画出来。这样一弄,他对执导中的画面要求就心中有数,所谓胸有成竹了。当年陈逸飞执导《人约黄昏》,就是以视觉优势蠃得好评,现对《理发师》仍然追求画面感和视觉美,仍是要把动人的故事用优雅而浪漫的画面来表现。

西去之路

2005年3月5日,陈逸飞的健康状况已经不好。据这天到现场采访的记者冯翰墨在《至死执著追求完美:采访陈逸飞导演的最后录音》一文中回忆:“2005年3月5日,宁波的前童古镇。我来到《理发师》剧组探班,当时天气刚刚转暖,陈逸飞脸色很差,据说他们常常拍到天亮才收工,陈导的茶杯里一直装着中药。晚上和剧组吃饭的时候,陈逸飞兴致盎然地与我聊他经过两年休整之后,对《理发师》这部片子的感觉,他依旧坚持一个画家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对影片的任何一个细节都有着近乎完美的体现。唯一想不到的竟是,这次长谈的录音成了我采访工作中永久的纪念。”

冯翰墨从录音里整理出来给传媒的,有陈逸飞的几段话,这应该是陈逸飞最后与有关媒体记者的几次谈话中的一次,特转引在这里:

这部片子其实是讲大时代背景下一个小人物命运的沉浮。这个故事表面上看是两男两女之间的关系,之后变成了两男一女的爱情,到最后牵出的实际上就是理发师一个人的命运,这个小人物所有的行为与那个大时代的背景是分不开的。人们会为他的悲而难过,也会为他的喜而感到欣慰。

100个人选择的100个角度都是不一样的,就看你以哪个角度作为一个标杆,作为一个信息传递给看的人。一部片子里如果有太多让人熟悉的镜头和手法,我认为这部片子就糟了。所以我跟摄影师说,我们每一个细节都会用我们集体对视觉把握和智慧,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我总觉得电影应该注重质量感,我们不应该低估观众对审美的需求。黄昏只有两个小时,我有时候会要求摄影师为了等一缕阳光的出现而延长拍摄的节奏,因为这种光线一旦错过,第二天能不能遇到就很难说了。

今年是中国电影百年,我们会有许多国产的大片上映,凯歌的《无极》啊,还有小刚的贺岁片……很感谢这么多朋友对我这部片子的关注。我有种期盼也有种感觉,这部片子会得到很多朋友的喜欢,因为我在影片中还是想强调大雅大俗的调子,我们会用比较独特的电影语言和手法去表现。我一直在讲电影的陌生感,希望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诠释这些人物包括故事内容,这个内容一定要有娱乐性,但绝对不是一部实验电影,还是希望可以吸引观众到电影院里去看。

第十四章 《理发师》的西去之路(11)

所有的电影人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得到国际范围的认可,但是我不能想那么多,真的不能想那么多,我觉得最最重要的是这部片子的口碑。中国有那么多热爱电影的观众,我想如果这部影片能首先被他们认可,对我来讲才是最令人欣慰的,拍一部好片子也是留给我自己一生的财富。

完成这部电影已经成为我艺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不做下去好像已经成了一种不对的感觉。跟风波有关系又是没有关系的事,因为那场风波之后我完全可以选择其他的事来做,而且以我的脾气和个性来说,我不会跟过去较劲。但是我第一次看到这本小说的时候,我就很喜欢。一个东西你喜欢就会觉得有力量,一种情结就放不下。也许等我以后年纪再大一些的时候想起来,就会觉得有一种遗憾。

(冯翰墨:《至死执著追求完美:采访陈逸飞导演的最后录音》,

《新浪娱乐》2005年4月12日)

陈逸飞59年的生命历程,几乎都跟绘画联系在一起,他一直说他的第一身份是画家。他的最后10年,其生命又跟电影发生了紧密的联系,他又多了一个导演的身份,或者说在他后来众多的身份中有一个重要身份是导演。

几十年的绘画生涯,没有让他发生什么病痛预感。

10年的电影生涯,却让他多次发生病痛预感。

陈逸飞拍电影,除了文化的追求,除了大视觉的整体文化构建,他还有一个很私人化的想法,就是晚年享受人生的时候,请一帮知心的朋友来欣赏自己过去拍的电影,开心,取乐。他说:“现在我的画很‘稳’,可以挣很多钱。花时间做其他事,肯定有损失。但是比如拍电影,当我老了时,能和朋友一起看我的电影,比有多少小洋房、游艇,我都觉得要富有得多。”(谭璐:《六问陈逸飞》,《北京青年报》1997年2月15日)一边畅想着晚年在自家小影厅与朋友们看过去亲手执导的电影,一边又发生了一种预感。他多次谈起这种预感,像开玩笑似的,很轻松。可见这些预感是在冥冥之中,是暗示的,潜意识的,是笑话成真的。

几乎在走上电影道路的同时,他就产生了某种预感。1993年,刚拍完第一部影片《海上旧梦》,他就常常跟人说:“假如我害了什么病症,那一定是要归罪于拍《海上旧梦》熬出来的。”(甘国亮:《梦——圆了两个,碎了一个》)虽然这是在朋友和记者面前说的打趣的话,但起码说明,他的话语的后面有一个暗示,就是电影的创作与绘画创作不同,除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的投入,还有主创人员的巨大的生命耗损。

拍完《逃亡上海》,陈逸飞又旧话重提,笑着对记者和朋友说:“如果以后我查出得了什么病,一定是在拍电影时得的。”(林明杰:《电影:陈逸飞的寻梦园》)陈逸飞认为,电影人不是一般的艺术家,还是工人,又是脑力又是体力。但他说完,总要表示准备拍新的电影。

于是,又有了陈逸飞执导的《理发师》。这次他是全身心的投入,他想拍一部具有美学深度,又有艺术高度,还拥有广泛观众的影片。不想中间历经一场风波,但这更坚定了他把《理发师》拍好的决心。他在拍摄过程中,多次对朋友和记者说:“不把《理发师》拍出来或者拍不好,我会终身遗憾。这是我对自己人生的一个交代。”(姜泓冰:《陈逸飞:归于唯美》,《人民日报》2005年4月11日)陈逸飞甚至还说,我将来不会再拍电影了,我把对电影的追求都投放到《理发师》里了,他用过“孤注一掷”来表达。

为了《理发师》,陈逸飞开始玩命地工作,熬完白天熬夜晚,熬完脑力熬体力。3月份有一篇报道,说陈逸飞在片场近乎苛求自己地工作。记者写道:“对电影内涵的更深追求,陈逸飞理所当然地也就要苛求自己及属下。这部戏历经风波,集结了太多的悲喜,也让他不由得不铆足发条。现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陈导真是玩命似地干,常常连续几日不休不眠。’为了拍出他追求的那种‘有气质的电影’,他的一丝不苟也到了近乎偏执的地步。在前期置景时,上影厂一位老美工师,70多岁了,一堵道具墙弄了48天,也是极认真之人。可陈导来?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