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正说清朝十二妃 > 第12部分(第2页)

第12部分(第2页)

隆裕大婚时所穿的双喜地龙凤棉袍

尽管光绪帝、皇后和慈禧三人之间互相递了许多如意,但后来的事实表明,这门婚事她们三人都极不如意。叶赫那拉氏皇后是“后党”的重要成员,事事站在慈禧的立场上,与光绪帝作对。他们俩名为夫妻,实际上如同陌路,甚至是政敌。本来就没有感情的婚姻,又加上政治上的分道扬镳,使他们终生不如意。

在为光绪帝立后这件事情上,慈禧可谓用心良苦,虑事周详,但这一切都是从她自己的角度出发,为自己着想,根本不去顾及两个年轻人的感受。慈禧太后的专横跋扈,无视光绪帝本人的意愿,强行决断,给了光绪皇帝以很大的刺激,他不敢也不能对抗慈禧,只能把自己隆裕深深的怨愤转向皇后,从一开始就对她不理不睬,一心一意只是宠爱珍妃。没有享受过一天夫妻温情的皇后,处境尴尬,但她又无力、也无才无德去改变这种状况,只能向慈禧哭诉,只能持着对光绪不满、对受宠的珍妃妒恨的这种极不平衡的心态,度日如年。慈禧以一己之私,毁了一对年青人的终身幸福,使他们长期处于痛苦之中,最后以悲剧结束。

后人在看待这出闹剧时,多将同情的眼光投向光绪和珍妃,尤其因为珍妃的冤死,更将孝定视为进谗者和慈禧的帮凶。其实,孝定又何尝不是一个受害者呢?她肯定也渴望真挚的爱情、美满的婚姻,对生活也会有美好的期望。可是作为慈禧手中的一颗棋子,她注定摆脱不掉被利用的命运。纵使是自己的亲姑母,她可以补偿她以中宫皇后这么显赫的地位,可以帮她除去情敌,却不能强迫光绪帝去爱她,更无法排解她内心的失落和孤独。作为一个女人,孝定皇后是失败的。那么作为一位母仪天下的中宫皇后,当历史给了她一定的机会时,她是否表现出一定的政治才干呢?

宣布清帝退位,忧居故宫内廷

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一日,被囚禁了10年的光绪帝驾崩,第二天,慈禧也薨逝了。当时,孝定年仅41岁,嗣帝溥仪只有3岁。孝定本想效仿慈禧垂帘听政,把朝政大权抓在自己手中,但她实在是一个庸碌无识的人,才智远逊于其姑母慈禧。慈禧可能对自己的侄女太了解了,深知她无才无德,没有能力撑起大清朝的重担,她在光绪帝驾崩当天,就命溥仪之父、第二代醇亲王载沣为监国摄政王,“所有军国政事,悉秉承予之训示,裁度施行”。不过第二天,慈禧又有所改变,她在懿旨中说:

隆裕与溥仪昨经降旨,特命摄政王为监国,所有军国政事,悉秉承予之训示,裁度施行。现予病势危笃,恐将不起,嗣后军国政事均由摄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必须请皇太后懿旨者,由摄政王随时面请施行

第六部分 最后一位皇后——孝定皇后(4)

孝定皇后垂帘听政的梦想虽然成了泡影,但慈禧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娘家在朝廷中的地位,还是给了她一定的干预朝政的权力。宣统帝监国摄政王载沣

即位后,孝定成为皇太后,上徽号“隆裕”,故称隆裕皇太后,简称隆裕。隆裕未能垂帘听政,心中颇为不快,因此迁怒于载沣。她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对载沣在摄政期间的用人施政,横加干预,多次掣肘。

宣布清帝退位。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全国响应,各省纷纷宣告独立,清王朝的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清廷被迫起用闲置回家的袁世凯,任命他为内阁总理大臣,节制水陆各军。老奸巨滑的袁世凯一面利用清廷的武力要挟革命党人议和妥协,清帝退位诏书答应实行共和后由他任大总统;另一方面以革命势力逼迫清帝退位。是退位还是力战,清廷召开了多次御前会议讨论。会上争论激烈,各持己见,达不成共识。隆裕毫无主见,惟有抱着宣统帝痛哭流涕。袁世凯软硬兼施,并以“优待条件”为诱饵,逼迫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隆裕连发三道懿旨,宣布大清皇帝辞位,实行立宪共和国体。第一道懿旨后来被人们称为“退位诏书”,上面有袁世凯等11位各部院大臣的签字。第二道懿旨劝谕臣民。第三道懿旨公布《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关于满族待遇之条件》、《关于满、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条件》。这三道懿旨的颁布,标志着268年的大清王朝统治的覆灭,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结束。

忧居故宫内廷。根据《优待条件》,溥仪退位之后,仍居住在紫禁城的后半部分,称内廷(也称后寝),即从乾清门往北的东西十二宫、慈宁宫、宁寿宫等处。失去大权后的失落使隆裕感到上了袁世凯的当,终日忧郁,闷闷不乐。

与瑜、珣、瑨三贵妃不睦。因为宣统帝溥仪是承祧穆宗为嗣,又兼承德宗之祧,也就是说既是同治帝的儿子,又是光绪帝隆裕(右)与慈禧、瑾妃(左)等的儿子。这样同治帝和光绪帝的后妃都是溥仪的母亲。身为皇太后的隆裕没有丝毫母仪天下的气派和宽容大度的胸怀,她依仗自己是中宫皇后出身,瞧不起瑾妃和同治帝的三妃。

同治帝三妃中的瑜妃赫舍里氏,据说是原同治帝四妃嫔中最漂亮的。她身材修长,艳丽超群,而且聪明机智,精通文墨,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宣统即位后,尊封为瑜皇贵妃。珣妃阿鲁特氏,是孝哲皇后的姑母,宣统帝封她为珣皇贵妃。瑨妃西林觉罗氏,宣统帝尊封她为瑨贵妃。隆裕晋尊为皇太后之后,一天,瑜妃前去见隆裕,隆裕让她跪见,口称奴才。瑜妃对此非常生气。《清稗类钞》一书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慈禧入葬山陵时,隆裕、瑾妃及同治帝三妃都参加了葬礼。礼毕,三妃不肯回宫,表示要追随慈禧于地下。摄政王载沣派贝子载振前去迎接。瑜妃十分严肃地对载振说:“皇上是专继德宗,抑系兼继穆宗?”载振回答:“兼继穆宗。”瑜妃说:“既兼继穆宗,孝钦后隆裕与太监

第六部分 最后一位皇后——孝定皇后(5)

及孝哲后今已宾天,则穆宗一系,我为之长。皇上既系过继,何得独以隆裕太后为母,而我为奴才?”载振力请三妃回宫后从长计议。瑜妃表示,与其回宫做奴才,还不如追随慈禧皇太后于地下。珣妃、瑨妃也在旁附和。载振无奈,返回京师,与摄政王载沣、庆亲王奕劻等商定,晋封三妃为太妃,不称奴才,“礼请还宫,警跸而入”,并增加了三妃的月费。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也讲到了同治三妃联合瑾妃找王公说理,争得了“太妃”身份的事,但没提到参加慈禧葬礼不回的情节。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的《孝钦显皇后升

遐记事档》记载,隆裕及瑾妃、瑜妃、珣妃、瑨妃确实都前往遵化东陵参加了慈禧的葬礼。看来,隆裕与三妃不睦的传言并非空穴来风。

隆裕之死,入葬崇陵

隆裕长期忧闷,积郁成疾,于1913年2月22日凌晨撒手人寰,病逝于长春宫,终年46岁。据载,隆裕死时,身边只有宣统帝溥仪、总管内袁世凯像务府大臣世续和二三个宫女。死前她对世续说:“孤儿寡母,千古伤心,睹宫宇之荒凉,不知魂归何所。”又对溥仪说:“汝生帝王家,一事未喻,而国亡,而母死,茫然不知。吾别汝之期至矣,沟渎道途,听汝自为而已。”隆裕死亡当天,掌礼司太监用鹅黄吉祥轿将隆裕遗体移送到皇极殿。申初二刻,在溥仪所遣总管谦和及瑜皇贵妃、珣皇贵妃、瑨贵妃、瑾贵妃的敬视下,隆裕皇后的遗体殓入了棺内。

1913年3月31日,溥仪尊谥隆裕皇太后为“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

民国政府对隆裕的去世十分重视。总统袁世凯下令全国下半旗致哀三日,文武官员穿孝二十七日。参议院除下半旗外,于二月二十六日休会一天。二月二十八日为祭奠之期,袁世凯臂戴黑纱,举哀致祭,并出赙金三万元。国务员廕昌奉总统之命到皇极殿几筵前恭代致祭后,国务总理赵秉钧等民国要员一一前往皇极殿吊唁。

许多军政要员纷纷致电清室,对隆裕的病逝表示哀悼。副总统黎元洪在唁电中称赞隆裕“德至功高,女中尧舜”。山西都督阎锡山在唁电中说:“皇太后贤明淑慎,洞达时机,垂悯苍生,主持逊位,视天下不私一生,俾五族克建共和。盛德隆恩,道高千古。”参议院议长吴景濂也对隆裕进行了肉麻地吹捧,他说:“隆裕太后以尧舜禅让之心,赞周召共和之美。值中国帝运之末,开东亚民主之基。顺天应人,超今迈古。”

设在太和殿的隆裕太后灵堂

在吴景濂的倡议下,三月十九日在太和殿召开了国民哀悼大会。灵堂上方悬挂着“女中尧舜”的白色横幅,灵堂正中摆放着隆裕像。所有外露的梁柱均用白布包裹着。殿堂内摆满了挽联、花圈。穿着清式丧服和现代军服的仪仗队在灵堂前左右站立。这在清代皇后丧礼中是最具特色的

第六部分 最后一位皇后——孝定皇后(6)

隆裕出殡

1913年4月3日早晨,孝定皇后梓宫用火车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