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误入桃花源作文 > 第21部分(第1页)

第21部分(第1页)

动物的欲望是有限的,是很容易满足的,而人的欲望由于有了意识变得很难满足,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动物没有意识,只停留在生存方面,人由于有了意识,人则产生了尊严、爱、社会名誉等精神需要,由于人的社会性,人的存在上升到了生活和生命的层面。而动物永远停留在自然性上,没有意识,也没有尊严,没有爱的需要,只有生存和种的繁殖的自然需求。

再谈一下精神与物质的关系。物质决定精神吗?我觉得不能把问题简单化,物质只是精神的基础,没有物质就没有精神,但物质无论从长远还是眼前看,并不能决定精神,甚至物质与精神是对立的。一个人拥有的物质财富越多,并不与他的德性成正比,资本越多,资本家的恶性越大。物质水平的提高并不必然意味着精神也会随之提高,甚至正好相反,“技术的进步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的”。精神与物质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相反精神应该控制物质,精神给物质指明方向。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简直是人的精神的退化,人们追求的是刺激和*,人沦为物质的奴隶,精神无法独立发展,永远受物质支配。生活中,有句俗话: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可见,物质与精神的发展是反向的,甚至相互排斥的,一个人越追求物质财富,在精神上反而越来越贫乏,他的物质财富只是为了更好地它的自然本性的欲求,并未提升他的精神。

物质是工具,精神是目的。生活与全命似乎是矛盾的,生活中人们以追求物质为目的,生命中人们以追求精神为目的。但是精神的表现或精神的对象化要借助物质才能展现人的生命力,物质越丰富,精神表现得也越丰富,正如工具越先进,效率也就越高。荀子说:善假于物。就是是这个意思。物质是工具,精神是目的。物质表征人的精神,人的精神通过物质来表现自我。精神控制物质,物质只是精神的外化。

人的精神的提升和净化必须从克服人的私欲做起。一个人,只能有一定量和质的正当欲望,超出这个范围就应该加以克制,用精神的力量来控制人的欲望,并且人的正当欲望只有通过正当的方法去满足才是道德的。中国人治水历来的办法是堵而不是导,人的欲望也是如此,当人的本能激情泛滥成灾的时候,只能疏导而不是堵塞,人的欲望如果加以正确的指导反而能帮助精神的发展。欲望与精神也并非是绝对矛盾的,人的欲望适用减法,越少越好,而人的精神适用加法,越多越好。人的精神并不禁欲,只是阻止人的不正当欲望的泛滥。

人的精神创造第二自然。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我们重新解释一下,人的自然本性是相同的,而的习惯却相关很远。“习”就是第二自然,习惯成自然,不是自然成习惯,后者是动物性的法则,前者却是人性的法则。人的精神就是改造自然,创造第二自然,按美的规律来创造第二自然,按善的规律来完善精神。一旦第二自然形成,人的精神就完善了。

人的精神首先是善的意志,除此之外谈不上人的精神。社会必须按善的意志来运行,否则人的精神就无法提升。善是什么?善就是不害人不害己,利人爱他。人的自然本性是恶的,我赞同荀子的看法,人的精神必须创造人的第二自然本性,以善代恶,把人的欲望限制在一定的量和质以内。比如人对食物的需求,按自然本性,一要吃饱,二要吃好,可是在吃好的层次上是没有止境的,如果人人对食物追求吃好的标准越来越高,人类光是对食物的需求就无法难以满足,还谈什么精神。超过吃饱和一定标准(如营养合理)的吃好,人对食物的需求应该加以限制,否则就是浪费和奢侈。在这个限度内人的欲望是合理的,其它的欲望也是如此。社会地也应保证人的正当欲望的满足。

我们看到,人类精神的*更容易发生在拥有物质财富的上层社会,下层平民社会反而比较纯朴,下层大众较少受物质的影响,保持了人的精神和生命力。但是在工业社会里,下层社会也越来越受到腐蚀,物质成了衡量人的标准,人的精神被抛在角落里。

人的精神与人拥有的知识没有多大的关系。人的知识只是使人更聪明,人的精神需要培养德性。大学生的精神并不比小学生的精神高多少,老师的精神并不比学生的精神高多少,他们之间的差距只是知识多少的差距而已。

人的自然本性是走下坡路,追求速度的*;人的精神是攀登高峰,追求崇高的喜悦。人的自然本性是向下,人的精神是向上。向下是人的自然本性,像流水一样;向上是人的精神,像圣火一样。鲁迅就是高举圣火的人。

第八章 生命 第三十六节 人的行为

七巧却不像要责打她的光景,只数落了一番,道:“你今年过了年也有十三岁了,也该放明白些。表哥虽不是外人,天下的男子都是一样混帐。你自己要晓得当心,谁不想你的钱?”一阵风过,窗帘上的绒球与绒球之间露出白色的寒天,屋子里暖热的黑暗给打上了一排小洞。烟灯的火焰往下一挫,七巧脸上的影子仿佛更深了一层。她突然坐起身来,低声道:“男人……碰都碰不得!谁不想你的钱?你娘这几个钱不是容易得来的,也不是容易守得住。轮到你们手里,我可不能眼睁睁看着你们上人的当——叫你以后提防着些,你听见了没有?”长安垂着头道:“听见了。”

七巧的一只脚有点麻,她探身去捏一捏她的脚。仅仅是一刹那,她眼睛里蠢动着一点温柔的回忆。她记起了想她的钱的一个男人。她的脚是缠过的,尖尖的缎鞋里塞了棉花,装成半大的文明脚。她瞧着那双脚,心里一动,冷笑一声道:“你嘴里尽管答应着,我怎么知道你心里是明白还是糊涂?你人也有这么大了,又是一双大脚,哪里去不得?我就是管得住你,也没那个精神成天看着你。按说你今年十三了,裹脚已经嫌晚了,原怪我耽误了你。马上这就替你裹起来,也还来得及。”长安一时答不出话来,倒是旁边的老妈子们笑道:“如今小脚不时兴了,只怕将来给姐儿定亲的时候麻烦。”七巧道:“没的扯淡!我不愁我的女儿没人要,不劳你们替我担心!真没人要,养活她一辈子,我也还养得起!”当真替长安裹起脚来,痛得长安鬼哭神号的。这时连姜家这样守旧的人家,缠过脚的也都已经放了脚了,别说是没缠过的,因此都拿长安的脚传作笑话奇谈。裹了一年多,七巧一时的兴致过去了,以经亲戚们劝着,也就渐渐放松了,然而长安的脚可不能完全恢复原状了。姜家大房三房里的儿女都进了洋学堂读书,七巧处处存心跟他们比赛着,便也要送长白去投考。长白除了打小牌之外,只喜欢跑跑票房,正在那里朝夕用功吊嗓子,只怕进学校要耽搁了他的功课,便不肯去。七巧无奈,只得把长安送到沪范女中,托人说了情,插班进去。长安换上了蓝爱国布的校服,不上半年,脸色也红润了,胳膊腿腕也粗了一圈。住读的学生洗换衣服,照例是送学校里包着的洗衣房里去的。长安记不清自己的号码,往往失落了枕套手帕种种零件。七巧便闹着说要去找校长说话。这一天放假回家,检点了一下,又发现有一条褥单是丢了。七巧暴跳如雷,准备明天亲自上学校去大兴问罪之师。长安着了急,拦阻了一声,七巧便骂道:“天生的败家精,拿你娘的钱不当钱。你娘的钱是容易得来的?——将来你出嫁,你看我有什么陪送给你!——给也是白给!”长安不敢做声,却哭了一晚上。她不能在她的同学跟前丢这个脸。对于十四岁的人,那似乎有天大的重要。她母亲去闹这一场,她以后拿什么脸去见人?她宁死也不到学校里去了。她的朋友们,她所喜欢的音乐教员,不久就会忘记了有这么一个女孩子,来了半年,又无缘无故悄悄地走了。走得干净,她觉得她这牺牲是一个美丽的,苍凉的手势。

……

七巧似睡非睡横在烟铺上。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她知道她儿子女儿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她摸索着腕上的翠玉镯子,徐徐将那镯子顺着骨瘦如柴的手臂往上推,一直推到腋下。她自己也不能相信她年轻的时候有过滚圆的胳膊。就连出了嫁之后几年,镯子里也只塞得进一条洋绉手帕。十*岁做姑娘的时候,高高挽起了大镶大滚的蓝夏布衫袖,露出一双雪白的手腕,上街买菜去。喜欢她的有肉店里的朝禄,她哥哥的结拜弟兄丁玉根,张少泉,还有沈裁缝的儿子。喜欢她,也许只是喜欢跟她开开玩笑,然而如果她挑中了他们之中的一个,往后日子久了,生了孩子,男人多少对她有点真心。七巧挪了挪头底下的荷叶边小洋枕,凑上脸去揉擦了一下,那一面的一滴眼泪她就懒怠去揩拭,由它挂在腮上,渐渐自己干了。七巧过世以后,长安和长白分了家搬出来住。七巧的女儿是不难解决她自己的问题的。谣言说她和一个男子在街上一同走,停在摊子跟前,他为她买了一双吊袜带。也许她用的是她自己的钱,可是无论如何是由男子的袋里掏出来的。……当然这不过是谣言。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上面的精彩片段出自著名作家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金锁记》叙述了曹七巧的心灵被扭曲的过程,欲望与爱情得不到满足后在心理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把注意力转到金钱的追求中,她变得性格孤癖,行为怪异,既恋子,又嫉女,结果为了金钱不但毁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她亲手毁了儿女的幸福。人在社会中生活,人的行为受到社会(他人)的影响,人的行为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人的行为到底由什么来决定?社会给人发出一个刺激,人就自动做出一个反应,这个过程是按什么机制发生的?人的行为由他人来决定还是由自己来决定?人的行为的独立性到底有多大?曹七巧的性变态与《沉沦》中的主人公在性压抑后升华到更高的精神追求,为什么一样的刺激发生了不同的结果。

心理学告诉我们:“刺激——反应”模式中,人的反应是被动的,只能做做出自然的被动反应,这个反应人与人相差不大,例如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人也是如此,许多行为就是条件反射,别人夸奖你,你就高兴;别人打你,你就愤怒;别人侮辱你,你就生气;别人帮助你,你就高兴;你看到别人快乐,你就会失落;你看到别人成功,你就会嫉妒。并且这种反应由于产生了预期效果还会得到强化,生活中经常有这种事,因为一件事做成功了,以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反复去做,例如因为一篇论文顺利发表又收到稿费,你也许就此成为一个学者;一个学生因为一件事老师当众批评了他,他也许就从此成为一个“坏学生”。一个刺激按照自然法则产生一个对应的反应(或行为),这是金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但是人是有意识有意志有精神的人,一个刺激并非简单地相应产生一个反应,中间要经过人的认识和思考,这个行为模式是:刺激——对刺激的认知(思考)——反应。这也说明为什么同样的刺激或境遇,人们的反应为什么又千差万别。同样是一个美女,有的人无动于衷,有的人却认为十分美丽;同样是一份精美的书刊,有的人喜欢,有的人讨厌。别人夸奖一个人,有的人高兴,有的人也许以为他在讽刺,所以反而不高兴;别人成功,有的人会嫉妒,有的人却真诚地为他高兴。对于一个刺激,是人们对刺激的认知决定一个人的反应(行为),而不是刺激本身决定人的反应。人的反应是能动,有选择性的反应,生活中我们不能改变别人,只能改变对别人的看法,我们不能改变社会,只能改变对社会的看法。

人的行为反应是要经过大脑思考的,不是被动支反映刺激,不是一面镜子,人的反应不是一个简单的反映,而是要经过一系列的中间处理,这个反映,多数情况下,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的。同样的食物,一个人喜欢,另一个厌恶;同样的人,一些人喜欢,另一些人讨厌他;同样一部作品,一些人赞美它,另一些人贬低它。并且这种反应还因时空的变化可能发生变化。

一个刺激按照人为法则产生一个选择性的反应,这是有主见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的行为方式,可惜具有这种能力的人并不多,多数人懒于思考惯于从众,因而多数人的行为是自然的,没有经过思考的,也是幼稚的,不成熟的。

人是极具可塑性的生命,人的行为是可以改变的。一个人只要有合适的环境和良好的机会,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伟大的人,人的潜力是无穷的,人的行为是可以塑造的,只要人愿意接受改造,每一个人在适当的领域都可能成为伟大的人。

但是同样地,有一部分人的行为是无法改变的,他们极有自己的主见,独立性很强,外界的刺激对他们没什么影响,反过来他们还影响别人和环境。多数人极易受别人和环境影响,少数人却总是影响别人和环境。前者是性格软弱意志薄弱的人,后者是性格坚强意志坚定的人。

第八章 生命 第三十七节  生命的结构

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丰子恺有一篇散文《暂时脱离尘世》:

夏目漱石的小说《旅宿》(日本名《草枕》)中有一段话:

“苦痛、愤怒、叫嚣、哭泣,是附着在人世间的。我也在三十年间经历过来,此中况味尝得够腻了。腻了还要在戏剧、小说中反复体验同样的刺激,真吃不消。我所喜爱的诗,不是鼓吹世俗人情的东西,是放弃俗念,使心地暂时脱离尘世的诗。”

夏目漱石真是一个最象人的人。今世有许多人外貌是人,而实际很不象人,倒象一架机器。这架机器里装满着苦痛、愤怒、叫嚣、哭泣等力量,随时可以应用,即所谓“冰炭满怀抱”也。他们非但不觉得吃不消,并且认为做人应当如此,不,做机器应当如此。

我觉得这种人非常可怜,因为他们毕竟不是机器,而是人。他们也喜爱放弃俗念,使心地暂时脱离尘世。不然,他们为什么也喜欢休息,喜欢说笑呢?苦痛、愤怒、叫嚣、哭泣,是附着在人世间的,人当然不能避免。但请注意“暂时”这两个字,“暂时脱离尘世”,是快适的,是安乐的,是营养的。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大家知道是虚幻的,是乌托邦,但是大家喜欢一读,就为了他能使人暂时脱离尘世。《山海经》是荒唐的,然而颇有人爱读。陶渊明读后还咏了许多诗。

这仿佛白日做梦,也可暂时脱离尘世。

铁工厂的技师放工回家,晚酌一杯,以慰尘劳。举头看见墙上挂着一大幅《冶金图》,此人如果不是机器,一定感到刺目。军人出征回来,看见家中挂着战争的画图。此人如果不是机器,也一定感到厌烦。从前有一科技师向我索画,指定要画儿童游戏。有一律师向我索画,指定要画西湖风景。此种些微小事,也竟有人萦心注目。二十世纪的人爱看表演千百年前故事的古装戏剧,也是这种心理。人生真乃意味深长!

这使我常常怀念夏目漱石。

这篇?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