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误入桃花源作文 > 第15部分(第1页)

第15部分(第1页)

捶戆盐鞣降淖杂?文化看成一种美的和善的东西,意在否定儒家文化。反讽不正面否定要攻击的对象,也不正面肯定赞美的对象,而是正话反说,其效果更加明显,还给人一种新鲜感。

什么是善恶,没有什么固定的标准,儒家的仁义道德一直是中国二千多年来的正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诗人对此提出疑问,既然是善的,为什么中国成了死水一般的国家,丧失了活力和希望,诗人通过反讽否定了儒家文化,肯定了西方的自由*文化的先进性,希望它来改造中国。

第六章 《死水》一诗的形式:和谐的有机体 第二十三节 肌质

肌质是诗之所以是诗的特征,没有肌质就不成为诗,更谈不上好诗。兰色姆的本体论批评十分强调诗的肌质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肌质才是诗的精华所在。所谓肌质就是诗中“丰富的个别细节”。诗人就是通过上述分析的陌生化语言、隐喻、悖论与反讽来形成诗的肌质的,诗人用华丽的辞藻进行了细节描写,把死水写得十分丰富,具有肌质感,给人美的享受。从颜色上看,《死水》色彩斑斓,“绿成翡翠”、“绿酒”、“白沫”、“桃花”、“云霞”,这些细节构成了肌质美;从听觉上看,有青蛙的“歌声”和小珠们的“笑声”,也是诗中丰富的细节。这些细节形成了诗的肌质,让读者在具体化这些肌质是,带给读者审美的愉悦。

诗人还“创造韵律”,全诗每行由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共四个音步组成,收尾均为双音节词,偶句押韵,每节一韵,节奏鲜明,构成了“音乐的美”。兰色姆说:“一个诗人必须同时做两件事,一面要搭建一个逻辑结构,一面要创造韵律。逻辑结构通常就是诗人最初的立意,此时,意义选择它认为适合的字眼,然而,作为纯粹的声韵模式,韵律也要求用它认为合适的词,而不是来者不拒。为了合乎韵律,必须对表达意义的词加以处理和改变,诗歌才能最终成形。在完成的诗歌中,韵律与意义的关系正是肌质与结构的关系。”《死水》是一首严格的格律诗,不仅在表面上每句的字句相等,而且诗的内在节奏也有规可循,很在节奏感。韵律是诗的肌质之一,全诗合乎韵律,正因为此,这首诗成为诗人自己也极为满意的一首诗。例如诗中的第一节,内在节奏如下: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殘羹。

诗中每行末尾两个字:死水、漪沦、烂铁、殘羹等都是双音词,第二句和第四句又押韵,这有点像中国古代的格律诗,首句不押韵,偶句押韵,《死水》可以看成是一首九言诗,每行都是九个字。

第六章 《死水》一诗的形式:和谐的有机体 第二十四节 诗的结构:和谐的有机体

英伽登说:“文学作品是一个多层次的构成。它包括(a)语词声音和语音构成以及一个更高级现象的层次;(b)意群层次:句子意义和全部句群意义的层次;(c)图式化外观层次,作品描绘的各种对象通过这些外观呈现出来;(d)在句子投射的意向事态中描绘的客体层次。”诗的第一个层次,即诗的语词声音和语音构成在前面已经说清楚了,我们看一下诗的意群层次。诗描写的对象一定要靠读者想象来完成,这也是审美理解的一部分,要正确理解句子意义,必须在一种积极的阅读中与诗人形成有效的交流和对话,诗中有些句子意义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如何理解才符合诗人的精神,合理的具体化是十分重要的。什么是死水?由死水我们联想到它的对立物:活水。朱熹有一首诗《观书有感》诗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结合活水,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死水,活水因为常清常新所以充满生机,而死水却没有自我更新的能力,天长日久变得腐朽不堪。诗中也充满了大量的不定点,死水的面积有多大,有多深,死水在哪里,为什么会成为死水,能不能成为活水,怎样才能成为活水,为什么是一沟而不是一洼或一渠,我们是不是联想到老舍写过北京的臭水沟,这死水可不可能出现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当我们填充这些不定点时句子的意义就慢慢地确定下来,并且死水的丰富性也展现出来。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正确地理解诗中的每一句意义以及全部句群的意义,诗的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具体描写了这沟死水,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它的沉重、腐朽、浊臭和绝望。

当我们正确地理解了诗句的意义,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图式化外观,也就是诗人描绘得一幅死水图,这幅画是丰富多彩的,诗人就是把这幅画用诗的语言表达出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的意境幽远,引起人的无穷审美想象。诗人描绘了破铜烂铁‘油腻、霉菌、白沫、花蚊和青蛙等,这些对象通过这个图式化外观也极为鲜明地呈现出来。

诗的第四个层次即“在句子投射的意向事态中描绘的客体层次”,这个客体实际上就是诗人想要表达的真实内容,如果我们不知诗人及其前景,光看这首诗,我们也许只会停留在具象的死水层面上,但“诗歌的‘真实‘内容是通过隐喻的方式曲折地确定的,说得更准确一些,只能以这处方式来确定和意向。”诗人正是通过死水隐喻了旧中国,只有达到这个层次,才算真正理解了诗人“描绘的客体”。诗人是一个爱国者,当从美国回来时,看到腐朽的老大帝国死气沉沉毫无活力,极大地触动了诗人触感的神经,诗人急于表达这一客体及对它的感情,偶然地找到了“客观对应物”即死水,借死水巧妙地描绘了旧中国的腐朽与黑暗,并且找到了它的根源,即传统儒家文化的僵死是导致中国如此黑暗腐朽的根源,最后诗人提出了改造旧中国的方法,即用西方的自由*文化来改造这个旧世界。所有的表达都是隐喻的,含而不露的,但又是十分明显的,深刻的,这些构成诗的重要的“审美价值质素”,是这首诗极富魅力的原因所在。

诗的四个层次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整首诗又是一个质的和谐。里面充满矛盾,但矛盾最终被克服了,诗人并没有回避矛盾,而是揭示了矛盾,展开了矛盾,最终通过解决矛盾而达到了质的和谐。没有矛盾就没有张力,这些张力是美与丑、善与恶的张力,这张力通过陌生化语言、隐喻、悖论与反讽等艺术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诗人通过具体地描绘死水揭示了矛盾展开了矛盾,最后一节又提出了解决矛盾的方法。诗人的感情是深沉的、理性的、内隐的,这里没有郭沫若式的情感喷发,也没有田间式的鼓动,一切都是平静的,不动声色的,正如英伽登所说,这首诗“展现出水晶般明澈的构造,审美相关性质通过各个部分分布得非常合理,从而具有一个审美相关性质的和谐。在其审美具体化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古典的‘、理性的结构的静穆的魅力。”《死水》一诗的结构正是一个水晶般的理性结构,外表十分幻美斑瓓,各个部分整体上又完美和谐,在一定的距离外观照我们看到的是一种静穆的美。

我们分析了《死水》一诗的艺术结构和描绘的技巧,这些构成了该诗的审美价值质素,这些审美价值质素正是我们对该诗形式研究的目的,从诗中发现审美价值质素也就是对诗描绘的各种对象具体化,在具体化中我们理解了诗的审美价值以及诗人描绘的意向性客体。

第七章 《死水》一诗的意义:生命的快乐 引言

英伽登说:“我们通常也说,真正‘伟大的’文学作品正是那些世代流传并且在不同的文化时代都经历了新的成功的作品。”我认为“新的成功”就是指读者对文学的作品的合理误读,一部文学作品完成之后就与作者切断了关系,读者可以进行创造性阅读,甚至可以对原作再创造,《死水》一诗也可以如此,我们可以不是从作者的单向度的角度去理解,我们可以对诗的意义进行生构。燕卜荪的《复义七型》也说明了诗中词语的意义的复杂多变。诗中“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中的“这”指代什么?如果文学作品与诗人切断关系,也就是说,我们不关心诗人的意图,那么对“这”的理解就充满了“复义”,“这”既可以是实指,也可以是象征,在这里,我提出一种对“这”“的个人理解,也算是一种合理误读,,我认为“这”指个人的生命,如果个人的生命僵死不化没有活力也就如同死水一样毫无生机,同样真正令个人的生命本身绝望。我换一个角度理解《死水》的意义,我读出了生命的快乐。生命如果不快乐就像死水一样没有活力没有希望,甚至生命不快乐,个人的存在以及人生的意义也变成了“死”亡。水是生命的象征,一旦清新洗涤的活水变成腐朽的死水,生命也就不复存在了。

为了更好地理解生命的快乐,我引入了闻一多的另一首诗《太阳吟》,其中有一节诗,内容如下:

太阳啊!生命之火的太阳!

但是谁不知你是球东半的情热,

同时又是球西半的智光?

——闻一多:《太阳吟》

快乐的生命犹如活水,充满生机与活力;快乐的生命犹如热火,充满希望与光明。是的,痛苦的生命确实是“一沟绝望的死水”;痛苦的生命没有“情热”也没有“智光”。失去了快乐,就失去了太阳,也失去了“家乡”,成了一个“冷泪盈眶”的“游子”。失去了快乐,生命就成为“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涟”,生命不再是“美的所在”。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为什么要存在?如果生命是痛苦的,人生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人生的意义就是生命的快乐。生命如水,生命如火。没有水生命也就不存在了,但是死水虽能让生命存在,但死水却使这生命的存在失去了意义,生命成了一具行尸走肉。没有火生命也就没有了光和热,没有了光和热,又有什么存在的意义。生命是由水和火,温度和温度慢慢地滋生出来的。没有太阳就没有温度,没有水就没有温度,没有太阳和水,地球上就不会出现生命。从物质上讲,没有水与火就不会有生命。

从精神上讲,没有快乐,人的存在就失去了意义。因为人不仅是物质的存在,而且还是精神的存在。如果生命是痛苦的,人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不论一个人追求什么,不论一个人得到了什么,如果生命是痛苦的,那么人的存在就是多余的。与其生而痛苦,不如奋起抗击命运,闻一多就是这样的勇士,他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他努力抵抗存在的无意义,他在追求中得到了生命的快乐。

这个世界上,每年有多少人自杀?文学界有诗人之死,娱乐圈有明星之死,企业界有富翁之死,校园里有学生之死。不管这些人为何而死,有一相同的,生命的存在失去了意义,生命成了痛苦的理由,那么存在就多此一举了,只好自然以摆脱生命的痛苦和虚无。与其生命痛苦,不如一死百了。

人生的意义就是人存在的理由,人生的意义就是快乐。不管你是工人、农民、医生、学者、法官、政治家、哲学家、道德家、自由者、正义者、善、恶、美、丑、真、假……所有的人,所有具有生命感知能力的人,如果生命是痛苦的,那么人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在无意义的生命中,人成为“一沟绝望的死水”,没有快乐的生命,人就没有了“情热”和“智光”。

因为我快乐,所以我存在。我快乐我存在。

第七章 《死水》一诗的意义:生命的快乐 第二十五节  生命是精神

物质是世界的本源,万事万物有果必有因,宇宙中的生命是什么时候诞生的?是如何诞生的?世界的本源和生命的起源,大概是激起人的原始求知欲的两个基本问题。水与火正是生命的象征,因为水与火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活力与运动,生命一旦停止运动就成为死水,生命之火也就熄灭了。罗素说:“每本哲学史教科书所提到的第一件事都是哲学始于泰勒斯,泰勒斯说万物是由水做成的。”可见希腊七哲之一泰勒斯对水是很推崇的,把水看成万物的本源。罗素又说:“赫拉克利特相信火是原质,其他事物都是火生成的。”火的特征就是永恒的运动,赫拉克利特对变化是情有独钟的。生命是由水与火生成的,水与火在生命中统一的,和谐的,正如赫拉克利特所说,“他们不了解相反者如何相成。对立的力量可以造成和谐,正如弓之与琴一样。”从这个观点推理,赫拉克利特认为“善与恶是一回事”。无疑地,赫拉克利特的思想是深刻的,他懂得辩证法的道理。我们在这里,没有必要从科学的角度论证水与火是否是万物的本源。不管怎么样,水与火都是物质,退一步讲,他们都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源,我们清楚这一点就够了。从人类生活的角度讲,水与火的重要性,不说自明,无须证明。从文学的角度讲,水与火象征了生命的特征,也是物质的特征,那就是永恒的运动。有句谚语,也是这样说的:生命在于运动。

没有水,生命就会死亡;没有火,生命就会熄灭。但是作为人,如果精神上是痛苦的,那么精神的水与火就不复存在啦,人成了“一沟绝望的死水”,也没有“情热”和“智光”。快乐就是人生的意义,这意义犹如水,又好像火,使人奔腾,使人充满活力,使人充满希望和光明,快乐使人感知到了存在的意义,存在的必要性。伊壁鸠鲁认为:“我们说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因为我们认为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最高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上的乃是得到快乐,而从感触为标准来判断一切的善。”人的生命只有在快乐中才是幸福的,富有生气的,充满活力的,人的生命只有在快乐中才意识到人成为其人存在的意义。德谟克利特也说:“快乐和不适决定了有利与有害之间的界限。”快乐是人生的意义,追求快乐是人生的动力,快乐有利于人全面健康地发展。

在闻一多的《太阳吟》一诗中,太阳就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这就是中国的儒家精神,这信仰“刺得我心痛”,“逼走了游子的一出还乡梦”,这信仰如今变成人存在的刽子手,成为了人痛苦的根据,消解了生命存在的意义。儒家道德是一种理性,甚至是一种信仰,这种理性精神“裹上一身秋了吧”?人在这种观念下“也憔悴的同深秋一样”。理性如果不能使人快乐,那么理性就是不合理的,因为理性扼杀了生命的活力,使生命之水成为死水,使生命之火“另带一般颜色”,“调子格外凄凉“。儒家精神使人在精神上是痛苦的,那么人的存在就变成了无意义的存在,因为没有人”可能指示我我家乡的方向”。儒家精神使人“绝望”,消解了人生存在的意义,为了抵抗这种无意义,“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儒家精神是追求至善的,可是它创造了“一沟绝望的死水”,我的家乡不再是一个“美的所在”,我只好沦为一个流落他乡的痛苦的“游子”:

太阳啊,慈光普照的太阳!

往后我看见你时,就当回家一次;

我的家乡不在地下乃在天上!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