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误入桃花源作文 > 第9部分(第1页)

第9部分(第1页)

不少文学新入和工农作者。斗争把丁玲锤炼得更坚强、成熟。她不仅写文章,办刊物,还参加广泛的社会活动。

1931年5月,她到光华大学讲演,题目是《我的自白》,6月又去中国公学青白文艺社讲演《死人的意志不在大家身上吗?》。“九•;一八”**后,她参加了上海反日大同盟的****,还化了装,穿起皮大衣、高跟鞋,为贴标语的同志放哨。她曾一度上前线参加救护慰劳工作。12月9日,丁玲与文化界夏mian尊、周建人、胡愈之、叶圣陶、郁达夫等二十多人发起组织上海文化界反帝抗日联盟。1932年1月,她与楼适夷等人参加中国著作者协会。2月3日又同鲁迅、茅盾等四十三人签名发表《上海文化界告全世界书》,抗议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制造“—•;二八”事件。这年春天,丁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南京路大三元饭店,瞿秋白参加了丁玲及田汉、叶以群、刘风斯等人的入党仪式。丁玲举起右手,庄严宣誓:“我只是一个同路人的作家是不满足的。我要当一颗**的螺丝钉”。瞿秋白曾说丁玲是“飞蛾扑火,非死不上”。赞颂了她对**的赤诚和追求。丁玲的丈夫为**而牺牲了,这更坚定了她走**的道理,从一个积极分子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丁玲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集体,并在**集体中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和快乐。

第三章  在矛盾中和谐地生活的现代作家 第十一节  才华横溢的智者钱钟书

钱钟书是一位智者,他的智慧源于中国古典文化的滋润,他的学术著作《谈艺录》和《管锥编》显示了其广博的国学修养。不但如此,钱钟书还会通西方文化,是一名古希腊哲人式的“爱智”者。

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是近现代学术史上建树颇丰的一位文史学家,其主要著作有《周易解题及其读法》、《四书解题及其读法》、《文史通义解题及其读法》、《古文辞类纂解题及其读法》、《老子解题及其读法》、《骈文通义》、《文心雕龙校读记》及《现代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史》等,而以《现代中国文学史》尤著名。这使钱钟书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钱基博曾自豪地说:“儿子钟书能承余学,尤喜搜罗明清两朝人集,以章氏(章学诚)文史之义,抉前贤著述之隐。发凡起例,得未曾有。每叹世有知言,异日得余父子日记,取其中有系集部者,董理为篇,乃知余父子集部之学,当继嘉定钱氏(钱大昕)之史学以后先昭映,非夸语也。”

钱钟书,1910年生,江苏无锡县人。6岁时就在伯父的引导下读了《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以及《说唐》、《济公传》、《七侠五义》等小说。13岁时就考入美国圣公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大量阅读《小说世界》、《红玫瑰》、《紫罗兰》等刊物。中学时擅长中文、英文,却在数学等理科上成绩极差。19岁时被清华大学学外文系破格录取,但他数学仅得15分,全靠国文、英文成绩突出,其中英文更是获得满分。大学期间因才华出众,受到罗家伦、吴宓、叶公超等人的欣赏,被看作特殊的学生。22岁时认识杨绛,第二年二人就订婚了。1933年钱锺书从清华外文系毕业,校长亲自告诉他要破格录取他留校,陈福田、吴宓等教授都去做他的工作,想挽留他,希望他进研究院继续研究英国文学,为新成立的西洋文学研究所增加光彩,可他一口拒绝道: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充当钱某人的导师。可见他是相当自信甚至有点自傲的,但是他的才华确实是非常出众的。23岁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25岁他以第一名成绩考取英国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赴英国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英文系留学。与杨绛结婚,同船赴英。27岁钱钟书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一文获学位。之后随杨绛赴法国巴黎大学从事研究。女儿钱瑗出生。1938年,秋,与杨绛乘法国邮船阿多士Ⅱ(AthosⅡ)回国。28岁回国被清华大学聘为教授。次年转赴国立蓝田师范学院任英文系主任,并开始了《谈艺录》的写作。31岁由广西乘船到上海,珍珠港事件爆发,被困上海,任教于震旦女子文理学校,其间完成了《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散文随笔集《写在人生边上》由开明书店出版,是“开明文学新刊”之一。36岁时长篇小说《围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1948年再版,1949年三版。是“晨光文学丛书”之一。

《围城》是钱先生唯一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现代文学经典,有论者认为是现代中国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围城》内涵充盈,兼以理胜于情,是小说中的宋诗。所谓“围城”,如书中人物所说,是脱胎于两句欧洲成语。英国人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法国人的说法是:结婚犹如“被围困的城堡fortressassiegee,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本书的主人公方鸿渐本来不知道有“围城”之说,然而,当他听人说到“围城”,并且经过后来的坎坷,便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想法。”“围城”是对一种人生情境的形象概括,也是对一种心理意态的巧妙把捉。“围城”所描绘的,乃是人类理想主义和幻想破灭的永恒循环。古往今来,多少人都是从自以为天佑神助开始,而从意识到造化弄人结束。《围城》中时起时伏,处处申说的,都是理想的不断升腾和一再破灭。经常是事将成矣而毁即随之,浪抛心力而已。许多人终身处于“围城”境遇而不察,因此,“围城”完全可以作为人类身处困境、屡遭挫折的象征。钱锺书先生旁观浮生,思虑沉潜;指点世态,寄慨遥深,以形而下示形而上,使读者对人生恍然如有所知。本书风格幽默,妙譬可人,读之颇可领略汉语文字的丰赡粹美。

《谈艺录》是中国最后一部集传统诗话之大成的书,也是第一部广采西方人文、社科新学来诠评中国古典诗学诗艺的书。全书45万字,古来诗家作品多所评骘,唐以后一些有代表性的诗人更被重点论列。本书征引或评述了宋以来的诗话近130种,中国诗话史上的重要著作几乎都被涉及。举凡作者之心思才力、作品之沿革因创、批评之流敝起衰等等,都包容其中。各节论述具体入微,多所创见,行文则或兼综、或条贯,或评点、或专论,长短自如,不拘一格。采二西而反三隅,引述西方论着500余种,内容包括曾作为思想理论界显学的佛学、精神分析学、结构主义、文化人类学、新批评和较新起的流派如超现实主义、接受美学、解构主义等等。本书是研究中国古典诗歌的必读书。

《管锥编》是钱锺书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本书用典雅的文言写成,引用了大量英、法、德、意、西原文,是一部不可多得、必然传世的多卷本学术著作。三联书店版4册(中华书局版5册)近130万字,是他研读《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史记会注考证》、《老子王弼注》、《列子张湛注》、《焦氏易林》、《楚辞洪兴祖补注》、《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十种古籍时,所作的札记和随笔的总汇。此书考论词章及义理,打通时间、空间、语言、文化和学科的壁障,其间多有新说创见,皆发前人之覆者,颇能开拓万古之心胸,推倒一时之豪杰。书中引述四千位著作家的上万种著作中的数万条书证,所论除了文学之外,还兼及几乎全部的社会科学、人文学科。此书未刊部分尚有考论《礼记》、《庄子》、《全唐文》、《杜少陵诗集》、《玉溪生诗注》、《昌黎集》、《简斋集》等十种书的札记。显而易见,这部高品位的著作是钱先生数十年心血的结晶。1981年本书出版后,在海内外学术界引起重大反响。尽管出版者中华书局起初并没有为该书申报“国家图书奖”,然而,博学的评委们还是公正地将其列入了首届获奖名单。

这三本书最能体现钱钟书的才华和智慧。钱钟书是名符其实的才华横溢的智者。

第四章  在平凡中享受生命快乐的现代作家 第十二节  善于社交的情圣徐志摩

孩提时的徐志摩很顽皮,无论在课堂上或宿舍里,总喜欢高笑着,或跳来跳去,和人玩闹,很能吸引别人的注意,平时不怎么用功,但考试时却成绩很优秀,尤其是作文更是分数最高。长大后的徐志摩还是那样的轻快磊落,很受人欢迎,加上欧美的交游,无形中他成了善于社交的人。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追求美、爱和自由,因此他又是一个浪漫主义的诗人。

徐志摩,1896年生,浙江海宁市硖石镇人。徐家是当地的商贾大家庭,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一个有本事的人,海宁的许多实业都是徐申如独资或合资兴办的,先后出任硖石商会副会长、会长和主席。徐申如对自己的儿子徐志摩期望很大,从小就为他定下张幼仪(1900年生)这样的婚配,等于是结交了张君劢和张公权等社会权贵;徐申如出重金让儿子拜梁启超为师,奠定了徐志摩在中国现代文化界中的初始地位。徐志摩还是当代著名武侠小说家的金庸的表兄。徐志摩19岁毕业于杭州一中,当年徐志摩与张幼仪结婚。婚后徐志摩继续在北京大学学习。24岁徐志摩在英国留学时,幼仪赴英与之团聚,1922年生下次子,次年夭折。1926年两人离婚。1953年张幼仪与苏季子医师结婚。

徐志摩的第二任妻子是陆小曼,她生于1903年,比徐志摩大7岁。陆小曼的父亲陆定是前清举人,又东渡日本,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门生,与曹汝霖等民国民流是同班同学,回国后在财政部任职,先后在参事和赋税司长等二十年,并参加了国民党。小曼天生丽质,是个聪明伶俐的女子。16岁就学会英文法文,并且还是跳舞高手和交际高手。她是一位绝代佳丽,名声很大,求婚的人很多。1920年陆小曼与一位上校武官王赓结婚,二人认识不到一个月就结婚了,婚礼非常豪华,但二人婚后生活并不幸福。王赓的生活方式是美国式的,与陆小曼的生活方式非常矛盾,让陆小曼难以忍受。徐志摩回国后与王赓相识,王赓也是梁启超的弟子,不久二人成了好朋友,也认识了陆小曼,二人没多久就擦出了爱情的火花。但1926年两人结婚后也并不幸福。而徐志摩的死也给她心身都受到打击,精神越来越委顿,沉溺于鸦片,后与翁瑞午同居。陆小曼是个画家。她于1965年病逝。

徐志摩还与林徽因曾有恋情。林徽因1904年生于杭州,16岁时随父赴英并游历欧洲,后赴美留学,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1921年徐志摩认识了林徽因,任志摩喜欢林徽因,1924年徐志摩陪泰戈尔去太原前,徐志摩与林徽因会面并恳谈,但这只是二人感情的结束,并不是开始。同年6月林徽因与梁启超的公子梁思成赴美国留学,二人早已订婚,二人于1928年结婚。1932年徐志摩来北平教书,林徽因因肺病加重辞去东北大学教职在北平西山养病。这期间二人的交往十分频繁,一起赴宴,一起看戏,一起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平时徐志摩更是常常造访她,二人的感情达到了爱的层面。徐志摩遇难后,梁思成等人代表北平的朋友去济南处理他的后事,梁思成从失事现场带回一块飞机上残片,林徽因一直把这块残片挂在卧室的墙壁上直到逝世。1955年林徽因病逝。

徐志摩就是这样一位追求美、爱和自由的诗人。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都可抛。在我看来,徐志摩的死是必然的,他追求美和爱情,但他在美和爱情中得到是是不幸福,他一定会为自由而抛弃爱情,甚至生命,与其把徐志摩的死看成是遇难,不如看看成是自杀,他是为了比爱情更美的东西即自由而死的。死是他的归宿,死是最自由的生,他像一朵雪花,那样纯洁那样幻美,那样轻易就在尘世中融化。正像他在《雪花的快乐》一诗中写的: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飏(扬),飞飏(扬),飞飏(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飏(扬),飞飏(扬),飞飏(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飏(扬),飞飏(扬),飞飏(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第四章  在平凡中享受生命快乐的现代作家 第十三节  幽默闲适的林语堂

林语堂曾讲过一个风行一时的笑话:“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国的乡村,屋子要有美国的水电煤气等管子,有个中国的厨子,有个日本太太,再有个法国的情妇。”林语堂是一个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者,对中西文化比较熟悉,并以此自豪,他的最长处就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而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林语堂写了大量关于中西文化的书或文章,如《读中西文化》、《吾国吾民》、《论东西文化与心理建设》、《中西哲学之异同》、《论中外的国民性》、《论东西思想法之不同》、《论东西文化的幽默》、《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中国印度的智慧》、《美国的智慧》、《生活的艺术》、《苏东坡传》等,这些著作的大意就是主张以儒家的“明礼”来建设“伦常秩序”,以道家的“不争”来破“强权思想”,东西文化的综合使林语堂获得了个人心灵的平衡。林语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了他心灵的归宿,他在《论语》和《人世间》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幽默闲适的散文。三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在迷茫中返归传统是有一定历史原因的,陈平原在《林语堂与中西文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5.3)一文中认为:

谁也摆脱不了传统的制约,所谓**传统,并非完全不要传统,而只是抛弃钦定的“传统”。**传统必然导向重新发现、重新选择传统。或迟或早地,**者必须在传统中找到思想的资料和精神的同道,否则外来思想文化无法立足生根。因此问题不在于能不能向传统复归,而在于如何复归。……对于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来说,如何既发扬五四**精神,又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的“中国人”,是一个十分严峻的课题。抗日战争的爆发,客观上掩盖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发掘民族脊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成了时代的最强音。许多人在并没有真正解决头脑中“古今”、“中外”之争的情况下,便顺应历史潮流,理直气壮地向传统复归了。

虽然林语堂提倡的幽默闲适在当时的那个年代有点不合时宜,但世移时变,在如今却有独特的魅力。在和平年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里,我们提倡的是和谐,所以林语堂的个人主张极有市场。现在正时?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