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甲午战争刘公岛历史事件 > 第1部分(第1页)

第1部分(第1页)

当垂老的晚清遭遇青春萌动的明治

——评陈舜臣大历史写作的开山名著《甲午战争》

旅日学者 李长声

陈舜臣是东汉陈寔的后裔;陈寔,就是把窃贼叫做“梁上君子”的那位。祖上从河南颍川南迁福建泉州,再搬到台湾,父辈经商,又移居日本。他出生在神户,那里有陈家墓地,碑上还刻着颍川。虽然生于日本、长于日本,几乎从未遭受过歧视,陈舜臣却抱有强烈的中国人意识。这种意识不仅不妨碍他成为日本小说家,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中国人意识格外把他成就为出类拔萃的日本小说家。

二十来岁时日本战败,台湾光复,陈舜臣又变回中国人。读大阪外国语学校(今大阪外国语大学),跟日本数一数二的历史小说家司马辽太郎同校。太郎学蒙古语,舜臣学印度语。本打算留校做学问,可是,非日本人在国立学校的前途到讲师为止,当不上教授(这个潜规则直到1982年才被打破),只好走别的路。国籍变来变去,到底是什么折腾了自己的命运呢?陈写历史小说《甲午战争》也是要探究这个问题。

作为历史小说家,陈舜臣名震四地(日本、台湾、韩国、大陆),而走上文坛之初,叫响的是推理小说。出道不久就接受讲谈社编辑的建议转向写中国历史小说,1967年出版长篇巨著《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大获好评后,陈舜臣接着写了《甲午战争》、《太平天国》,再后来写《小说十八史略》等。从时序上来看,好像倒着来,其实写近代以前,也是为考察历史如何走到近代这一步的。

《甲午战争》这部小说以袁世凯、李鸿章、日本的竹添进一郎、朝鲜的金玉均为中心,描写战争前夜的中国近代史。陈舜臣认为甲午战争是中日之间不幸历史的原点。书名直译为“大江不流”(出版者因出版需要改名为《甲午战争》),他曾在随笔里写到这书名的由来:“当时的中国人对于时局非常焦虑,形容为‘青山沉睡,大江不流’。我对这句话印象很深,并想把它写进作品中。”他说的这句话出自谭嗣同的五言律诗《夜泊》:“月晕山如睡,霜寒江不流”。这表明他要用淡淡而娓娓的笔致,描写垂老的晚清怎样被青春萌动的明治打败,更捕捉那个时代的气氛,写出中国人的闭塞感。

《甲午战争》中的所有人物都史有其人,虽有所加工渲染,但基本上不予褒贬。诚如他自己的感觉,有关这场战争的资料非常多,以致小说有一点儿被史料拉着跑的感觉。甲午战争给朝鲜造成的灾难更深重,陈舜臣侧重描写了中国和朝鲜的内部情况,韩国有两三家出版社翻译出版了《甲午战争》,好些韩国人这才明白那一段历史的真相。

陈舜臣的历史小说读来很有趣。他说过:“历史小说多半不就是作者依据史料经过推理和虚构而成的混血儿吗?也许是乱说,但我完全觉得历史小说也包括在广义的推理小说里。”又说:“历史时代要靠资料及其他来把握,而把握的方法终归不外乎推理。”有意识地把历史题材与推理手法结合起来,既是历史小说,又是推理小说,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恐怕日本小说界无有出其右者。

写历史小说需要正确的史观与丰富的知识。陈舜臣也写历史通俗读物,如《中国通史》,但小说是小说,史实是史实,他一向严加区别,不像某些学者取悦于大众,故意把故事与史实搅在一起,蒙人卖钱。司马辽太郎的史观被称做“司马史观”,他死后此史观更被人宣扬。陈舜臣也自有史观,可惜在日本还没人归纳,可能这件事需要中国的研究者来做,而且更胜任也说不定。陈舜臣的《小说十八史略》开篇写道:“人,唯其人,一贯追究人,这是自古以来的中国人的史观。”这是他给中国人总结的史观,大概也就是他本人的基本史观。

作为同学、同行加挚友,司马辽太郎这样评价他:“陈舜臣这个人,存在就是个奇迹。首先,了解、热爱日本,甚至对于其缺点或过失也是用堪称‘印度式慈悲’的眼光来看待。而且,他对中国的热爱有如养育草木的阳光一般温暖。再加上略微脱离了中国近现代的现场,在神户过日常生活,也成为他产生观察与思考的多重性的一个要素。对中国的爱与对神户的爱竟不乖离,合而为一,真叫人惊奇。”

日本文学当中的中国历史小说一类由他确立,踵迹其后的有宫城谷昌光、酒见贤一、冢本青史等。田中芳树称颂陈舜臣是巨大的灯火,写道:“所谓中国题材小说,现在正成了路,这是那些高举灯火走过荒野的先人们的恩惠,而最明亮温馨的灯火健在,令人不禁从心里感谢。”

◇BOOK。◇欢◇迎访◇问◇

第2节:从大历史的角度反思中国的“奇耻大辱”

从大历史的角度反思中国的“奇耻大辱”

——陈舜臣大历史写作的开山名著《甲午战争》出版

1894年那场发生中日两国之间的战争距今已有115年,但它带给国人的震撼却从未被削弱过。

一百多年前,战争败讯传来,海军出身的思想家严复“中夜起而大哭”, 谭嗣同更是忧愤非常,挥笔写下:“世间万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一百多年后,冰心老人在写《甲午战争》时,一边哭,一边说:“气死我了!气死我了!真可恨!真可恨!”

一百多年来,国人一直在反思这个奇耻大辱,中国近代史上最惨痛的伤痕。重庆出版社近日出版陈舜臣的《甲午战争》,将从大历史的角度反思中国的“奇耻大辱”。

陈舜臣祖籍台湾,1924年出生于日本神户,曾在大阪外国语学校(今大阪外国语大学),学印度语,后凭借《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太平天国》、《风云儿郑成功》等作品成为日本历史小说大师。甲午战争不仅是陈舜臣写作中国近代史小说不可避开的话题,更关系他的命运。他曾说:“我是台湾人,由于战争我变为日本人,二十多岁时又恢复为中国人。我想再一次查清究竟如此玩弄自己命运的是什么,因为这是决定我命运的战争。”

陈舜臣的跨文化身份,他的学术教养和文化良知,使得他能够站在历史与文化的高度审视甲午战争,这与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的“大历史观”有异曲同工之处,即“将宏观及放宽视野这一观念导引到中国历史研究里去”,从而高瞻远瞩地考察中国历史。因此,《甲午战争》的主角不再局限于中日政治人物如袁世凯、李鸿章、伊藤博文、陆奥宗光等,还有朝鲜的金玉均,作者想借此呈现出当时东亚动荡的细致面貌;在小说的叙述重点上,作者不落窠臼,没有过多描绘战争过程,而将大量笔墨花在战争爆发之前的国际情势分析、战争后面的外交策略和权益考量上,以强大的驾驭力和丰富的历史知识,叙述出这场战争的深层导因。

陈舜臣认为清政府高层对日本国情缺乏了解,是这场悲剧的主要原因之一。当时的清政府认为日本国内党派斗争激烈,不会有余力出兵朝鲜。作者认为,这种认识不足,或许应该说是历届驻日公使徐承祖、黎庶昌、李经方、汪凤藻等人及公使馆成员的责任。他从老一辈华侨那里听到过那个时代的事。据说,驻日公使馆的人们从来没有从华侨那里吸取宝贵经验。他们主要把报纸、公文等“情报”发回本国,就算是外交官工作。这类情报,绝不是有血有肉的活情报。生活在日本人中间的华侨却深知日本人的性格。表面看来似乎是舆论分裂,实际上,当国家利益明确要求一致时,日本人会一致团结起来。而且,他们的尚武气质是可怕的。但是,华侨们没有报警的门路。

陈舜臣写历史小说,最难能可贵的是,一定自己亲自前往有关国度、地方做实地调查;一切有关资料和史料都一一过目,融会贯通。因此,他对历史真相的把握,远比一些历史学家要正确、有深度得多。韩国某出版社翻译出版了《甲午战争》,许多韩国人这才明白那一段历史的真相。而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看看陈舜臣的《甲午战争》,以史为鉴,居安思危。

虹桥书吧。

第3节:陈舜臣为什么不热?

陈舜臣为什么不热?

北京晚报:沈沣

今年日本历史小说热,市场更喜欢日本作家的日本历史小说。司马辽太郎、山冈庄八、海音寺潮五郎的日本历史小说规模化被引进,其中标志性的作品是13卷本、550万字的《德川家康》。电脑游戏迷的亚文化原来也可以成为主流读物。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