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老子的大智慧解读道德经 > 第32部分(第1页)

第32部分(第1页)

相极为接近,几乎成为一体。“其中有信”比“其中有精”就更为细微了,细微到了不能用演化来说明,只能用回归逆返来描述。从归根复命讲,“信”是细微到与“道”本具的属性状态相契合,也就是始觉合于本觉了。亦是老子现量境证得道的真实存在性,信实不虚。老子证悟到“道”是不生不灭的本体存在,自古及今,从今至古,道体恒常不变,故道无古今,无寿者相(自古及今)。道是非极性一相,不可得名,无法去命名,命名则不是道的一相,故“其名不去”。宇宙的演化是从道→“信”→“精”→“象”→“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的回归、归根复命则是由“物”→“象”→“精”→“信”(道)(“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老子如何知道万物演化、回归的颠末原委呢?就是老子“无欲观其妙”,证得宇宙万物的实相本体现量(道)时,才掌握了绝对真理,才明彻了万事万物存在的玄妙机制。

以此掌握了宇宙人生的根本存在及其规律(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明白了宇宙万物皆依道而生,依道而存,从无而有,有而归无。“有”是循“恍惚”、“惚恍”、“窈冥”、“冥窈”的不同妄动之业变现了“物”、“象”、“精”、“信”等不同的幻化相。“道”是绝对真理,不存在“存在”之说,说“存在”就失去了“道”的绝对性,甚至“字之曰道”都是对“道”的委曲和歪曲。因“强”字之,就“强”述之。但要知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虽道本现成,无修无证,但吾人妄心遮障,涤除不无,故道是修来,悟到,证得。言说不到,思议不可,给与不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庄子曰:“夫道,有情有信(“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无为无形(道法自然,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可传(可以以心传心来证得)而不可受(不能授受而传),可得(可证得)而不可见(视之不见)。自本自根(“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吾不知其谁之子”;“莫能臣之”;“何期自性具足一切”),未有天地(“先天地生”,“象”帝之先),自古以固存(“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无始无终,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神鬼神帝(鬼神上帝依道而成,借道而灵),生天生地(天地之根,“天地之始”,“万物之母”)。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道无上也),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道无底也),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道无生也,无始也,亦无终也),长于上古而不为老(道不生灭)。”(《庄子·大宗师》)

这一段,庄子对“道”的描述与老子对“道”的描述极为相似,他们都是现量境的证得,是对绝对真理的极深刻认识。绝对真理唯证可得,唯德可从,无道无德之人,是无法认识绝对真理的。

古今中外,伟大的圣者,皆道德的典范,道德的化身。所以,只有修德才能得道。“孔德之容,唯道是从。”无德之人,与道远之;下德之人,与道有隔;修德之人,与道有缘;上德之人,与道不离;厚德之人,与道相比;玄德之人,与道重逢。道体人人具有,不欠不余,因无德而不显。只要修德、植德、养德、培德,自会有德。德之于身“乃真”(真者正也,正心诚意也。德之与身,其人才心正意诚,身修而人正);德之于家“乃余”(正心诚意,修身而后家齐,说明德有余而感化家人,德充裕而可泽全家);德之于乡“乃长”(修德满家而溢外利乡,可见德之长大,可化一方);德之于国“乃丰”(修德丰满泽及一国,能使国治);德之于天下“乃溥”(修德充沛,周流十方,可平天下)。

相对真理可学得,可传得,可授与,但只是“学问”,未臻道德境界时,就成为“知识”。“学问”、“知识”的相对真理于心灵人格无关时,会于身、于家、于乡、于国、于天下不一定有益。当相对真理有益之时,对等之害不可避免。佛经上喻为“功德天”与“黑暗女”不离;老子称为“福兮祸之所伏。”现代科技是相对真理的认识,当我们在享用科技成果时,对等危害潜伏等待着我们,有的眼前已显现,如空气污染、水质污染、食品污染、人心污染等等。有的一时还未显现出其危害,如核燃料,现代人得利,子孙后代却遭殃。核废料通过地震、海洋巨变(如:南北两极变更位置)等意想不到的因素,总会祸患众生的。所以,人类应追求绝对真理的一相性,无害性(“利而不害”),利他性(“为而不争”),究竟性(彻底解脱)。

“物物者与物无际(能产生万物的“道”与万物没有界限),而物有际者(而物体与物体之间有界限),所谓物际者也(这就是常说的物界面)。不际之际,际之不际者也(不际者,无限之“道”也。“道”不际是指“道”无边也;际者,有限物也。“不际之际”,是无边有限也。无边的道中产生了有限的物。“际之不际者”,晃指有限之物存在于无边之道中。所以,“不际之际”就是“际之不际”者也)。谓盈虚衰杀,彼为盈虚非盈虚,彼为衰杀非衰杀,彼为本末非本末,彼为积散非积散也。”(《庄子·知北游》)

庄子讲的有限之物存在于无限之道中,这种有限与无限的关系与爱因斯坦的宇宙有限无边论相似。一切万物都是人循业的自心现量,一切现出的物量皆依无相一相的道体来现,故道体虽现物象而本身不变。犹水中现月影而水体不变,镜中现影像而镜体不变。水月镜像有盈虚衰杀,但水与镜却无盈虚衰杀。在有限看来有盈虚衰杀的变化;在无限看,则来根本没有。这就说明了,一切相对事物的存在皆是暂时的、虚幻的、非本质的,于其认识,也是相对的真理。而无限的、永恒不变的、本质存在的绝对真实体,才是绝对真理的“存在”。

7、“道”无极性

“夷”、“希”、“微”都是用来表示“道”的属性的概念。“夷”者平也;平者,一相也;一相者,无见也,有见只能是二相。可见“视之不见名曰夷”,是表示“道”一相的非极性属性。见而无见是真见。佛陀讲:“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楞严经》)一相的真见不是二相的眼见。真见见时,无二相的能见所见。真见离于用眼所见,感官之见无法见到真见(见不能及)。佛陀又说:“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知见法界,解了实相,空无所有,无有和合觉知之相,得无漏相,无所作相,如幻化相,热时炎相,乾闼婆城虚空之相。菩萨尔时得如是相,无贪恚痴,不闻不见,是名菩萨摩诃萨真实之相,安住实相。”(《大般涅槃经》)所以,老子的“视之不见”和佛陀的“见见之时,见非是见(第一、三“见”为真见),“无有和合觉知之相”,“不闻不见,是名菩萨摩诃萨真实之相,安住实相”是同一个道理,真可谓“唯圣者与圣者相通”也!

“希”者,无也!老子讲“大音希声”,无声才是大声。凡有限皆是局部,而无限才是全体!全体、无限者大,部分、有限者小。只有无声才是无限之声,全体之声,故“大音希声”。可见“希”仍是表示道无声无响的非极性属性。

“微”者,摸不着也,无形也。“大象无形”,凡有形皆是有限、具体、有界、有相之物,只有无形无相才是无限、无界、无际的大象,大象就是“道”之象。

故“希”、“夷”、“微”三者都是表达“道”的非极性、无限性、无相性、一相性等的绝对真理之属性,都是描述绝待状态的,都是表示绝对存在的,都是老子以现量境证得的绝对属性。绝对的属性不能用相对的比量来表述,只可从现量境深入体悟体证。故用极性属性的语言思维无法把握,故不可思不可议(“不可致诘”)。

佛陀讲经,常以不可思议告诫人们,那是现量境,非比量的思维语说可揣测。老子亦然,告诉人们非极性现量境不可用思议来穷究,就叫“不可致诘”。为什么语言思维不可穷究呢?因“致诘”二相的比量认识,无法认识一相(混而为一)的现量境地。“皦”与“昧”是明暗一对极性观念,对混而为一的非极性的“道”来说,它没有任何极性属性,不但无明无暗,也无上无下,无大无小,无善无恶,无好无坏,无长无短,无生无灭,无增无减,一句话,无一切极性属性存在!道是周遍法界,无处不在处处在,无处不有处处有。从空间看无量无边,无穷无际;从时间看,无始无终,无头无尾。老子把时空的无量性称作“绳绳兮”。正因无量之一相,故“不可名”。“复归于无物”,这是老子归根复命过程所经历现量的表达。“夫物芸芸”,归根复命过程中,物物皆复归到“无物”之境,“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从“夫物芸芸”到“复归于无物”,一个“复”字,正好说明了“道”本无形无相,无物无状,归根复命时,才又复归到无物的现量境。

惠能复归到本体时,亦说“本来无一物”,“菩提自性,本来清净”。把“道”本来无物的一相状态,谓之“无状之状”。因为,有形有相是状的一类,无形无状亦是一类存在之状。有形有相之状,有限有界;无形无状之状,无限无际。“无状”是一相的“道”之状,“无物”是无形无界的“道”之象。“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才是真实的永恒常存的状态和形象,一切绝对绝待的存在皆如此,是绝对真理的体现。而相反地,其余一切有状有形的存在皆是相对相待的存在,是相对真理的体现。把“道”的“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老子称为“惚恍”。“惚恍”者,说有则无状无物,说无则有“无状之状”、“无物之象”。道的“惚恍”属性,正是非极性属性的一种表达。佛陀常用离四句(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绝百非来表达。佛经上常用“非”字来破除极性的肯定表达,用来消除极性观念的影像。如:非有非无、非内非外、非断非常、非一非异、非染非净,一切极性观念皆非,以否定极性来表达非极性。老子把这种离四句绝百非的否定的肯定表达法称为“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这是表示道非极性的另一类表达,用来说明“道”无头无尾、无始无终、无来无去的非极性属性,这是用否定极性来表达“道”非极性属性的一种方法。看似否定,却寓肯定。如上否定的表达,但却肯定了道的无处不在性、无时不在性、常住不动性。

道贯古今,无古无今,三世永存,无未来、现在和过去。三世的观念是人们的极性观念分别来的。“道”没有极性的时间观念(“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但体道证道之人,三世皆通。佛陀的宿命通能知古往今来的无穷劫。如《悲华经》上讲,到末法时期,天上要下酸雨。果不其然,现在全世界都下酸雨。佛陀能观尘点劫以前事犹在目前(“我以如来知见力故,观彼久远犹若今日。……佛智净微妙,无漏无所碍,通达无量劫。”(《法华经》)为什么老子、佛陀等能“执古御今”呢?关键是“能知古始”。

“古始”是什么?“古始”佛陀叫“无始”,佛法常称“无始劫来”。因为极性观念追求开头开始,实际上那是人们极性观念的虚妄。开始的开始还有开始,开头的开头还有开头,这是比量的“怪圈”,是虚妄观念的缠绕。故叫“无始”,才就究竟了。因为本是非极性一相,故“无始”。老子的“古始”亦很巧妙,“古始”和“无始”一样,都是讲没有开头,不陷入极性“怪圈”中。“古始”有今人的“古始”,有三皇的“古始”。“无始”和“古始”直推,就破除了极性,契入实相现量,本无“始与不始”的观念。所以,“能知古始”就是能知从实相到幻妄相的一切机制过程。证道证悟之人,以得道而圆通,以道的状态属性可鉴古今往来三世之一切,故称“道纪”。能知古始的“道纪”,佛陀称之为“总持”。

“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故其与万物接也,至无而供其求,时骋而要其宿,大小、长短、修远。”(《庄子·天地》)

“视乎冥冥,听乎无声”,这与老子说的“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一样。但一相无相(冥冥)之中皆光明(妙明)独现,这和佛陀法身所居的“常寂光土”一样,虽不见一相一物而“冥冥”,但却具无量光寿。道虽深之又深(“窈兮冥兮”),无象无状,但能化生万物(“而能物焉”,真空妙有)。虽“玄之又玄”,但并不顽空死寂,有精有信(佛陀称为精真妙明、妙明精真),真实存在,“神之又神而能精焉”,道与万物相“接”为一体。虽无一相一物,却能供给万物之所需(“至无而供其求”。“道”生之、畜之、长之、成之)。故“道”既是万物产生的根源,生长成熟的场所(“时骋”),又是万物的归宿之地(“要其宿”)。一切“大小、长短、修远”的极性事物无不从“道”产生,但又无不归还于“道”。这就是说,极性世界万物,都在非极性本体中产生、运行、死亡;一切运动变化的事物,都在不动中进行变化运动;同样,一切相对真理,只是绝对真理中的一种虚幻认识。明白了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都在依不运动变化的本体(道)而存在。我们能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动中有不动”,那就该恭喜了。你还可对比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皆在不运动不变化的虚空中进行,把虚空看成绝对的存在,一切相对存在的万物皆存在于虚空中。万物有生长成亡的运动变化过程,而虚空无生灭变异的现象。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大”是道的别名,是描述“道”的周遍性、无际性、无量性、不动性。而“逝”是“大”的属性称谓,是“大”的扩拓,形容“大”了还要“大”,要将“大”扩大到“远”,扩得远远的。有多“远”呢?“远曰反”,远到无限远了,直到“远”到返回到始点,无始终点,是指将“大”扩大到无边无量之义,使大无“大”相。这是老子的大智慧对“道”无远近极性的绝妙表达,不是亲证现量,此话是说不出来,想不到的!只有佛陀有这样的现量证得,佛陀把它表达成“不动周圆”。故“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是说“道”的“不动周圆”性。“道”无远近,道无量无边,周遍十方,无处不在,所处所在皆是“道”的存在和“道”的显现。因无处不是道,所有见闻觉知,起心动念,言谈举止,无不是“道”所展现的相用,连虚空也是“道”展现的一种相状(“空生大觉中”,“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所以,无处不是道,无事不是道,无物不是道,无时不显道。天、地、人皆是道的展现,皆是道体的相用。叫天叫地叫人也是人比量的认识所分别的,在“道”来看,天地人皆是“道”之本身。禅宗有“翠竹黄花无非般若,山河大地尽露法身”之说。张伯端的《悟真篇》也讲:“三界惟心(道)妙理,万物非此非彼。无一物?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