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寻找北大同学 > 第9部分(第1页)

第9部分(第1页)

少,至少比我的讲述要少得多。再后来,我发现除了第一天的兴奋和激越,第二天醒来时的惊愕、茫然和微笑之外,几乎再没什么是我能够确定的了。我甚至不能肯定,我最后一位同屋走的时候,我去送过他——当我写下“我送走了32楼416同屋中的最后一位”时,我忽然觉得我好象是想去送他又怕伤感,而并没去送他,我是在宿舍还有人的时候主动独自离开了宿舍,等我回来时宿舍才真正剩了我一个人,而当我这么觉得的时候,头脑中却偏偏出现了送走最后一位同屋回北大时一路上的阳光。显然,那短暂的十几天已经成为一个真正的迷局,一段只堪缅怀、不可讲述的往事。这个迷局有一个惊人的秘密,那就是:

从1984年到1996年我每天都记日记!

我敢保证这个事实和天空的行云、大地的流水一样真实。

我同样敢保证,二十年来我从未翻阅过那十几天的日记。

但是,我不敢保证我永远不去翻阅那一段日记——那是一个多么大的诱惑!

然而,不翻阅,是一个更大的诱惑。

2008,1,5

清平,本名王清平,1962年3月出生于苏州市。北大中文系1983级文学专业。1987年至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至今。著有诗集《一类人》。

侯桂新:底气(1)

十八岁,出门远行。

1995年金秋的一天,我背负行李,一边是铺盖,一边是皮箱,一半是兴奋,一半是忐忑,“心里颇不宁静”,仿佛朝圣一般,去追寻自己的梦。

从一个偏僻的山村,鲤鱼跳龙门,一下子来到京城。这一跳的幅度太大了,其间的落差,需要不少时日才能消化。从仰望到融入,其间有一条漫漫长路。

走出北京站,熙熙攘攘。嘈杂的广场上,到处散落着人群,无数小商贩在其中不住穿行。那时的北京,喧嚣浮躁而充满生机,貌似无序中,要比现在多几分乡土气息。

从火车站到学校的路程是漫长的。103路电车在市中心左弯右拐,到了终点站动物园后,再换乘332路公共汽车,在狭窄的望不到头的白颐路上颠簸。路的两边是整齐粗壮的大杨树,骑车的行人遇见大车,几乎没有容身的空间,只能往树底下闪避。1995年的中关村还是偏僻的郊区,除了刚刚兴起的电子一条街,似乎和市场经济、现代商务等沾不上边。随着离学校越来越近,我脑海中一些不着边际的想像受到了冲击。原本以为北大会处在北京的中心,不管是地理、政治还是学术文化方面;现在看路旁的景观,甚至有马车在缓缓行走,真疑心是到了另一个乡下。

直到下车,找到了南门,抬头望见毛泽东题写的校名,一切想像才慢慢找到了附着的载体。校门并不高大雄伟,向里边看去,水泥道路两边的建筑也都灰灰的,古色古香中显出几分简朴。迎面走来的学生,衣着大多并不鲜艳,却都带着怡然自得的神情。

我终于踏进了校门。那一刻,伴随着心跳来临,我成了北大人。虽然,北大人的身份不是一夜获得的,北大人的意识更需长年累月的积淀。七年间,在北大吸收消化的一切,一点一滴融入自己的血液。七年后,我走出校门,犹自频频回顾,蓦然发觉,作为一名北大人,这一身份的内涵仍在生成当中。

在报到的过程中,我遭遇到两次意外。一是办完注册手续,在大礼堂参加完开学典礼,出门后突然发现录取通知书丢了,惊出一身冷汗。还好,后来从没有被要求出示过这一“入场券”,只是遗失了一件颇为珍贵的纪念品,未免遗憾。二是报到时听到消息,一年级的文科新生都要去昌平园分校呆上一年。海淀已经够僻远了,何况闻所未闻的昌平?在昌平读书,能算北大人么?心凉了一截。偏偏天空又不时下起淅淅沥沥的小雨,应和着某种类似被遗弃的情怀。

多年之后,对当年被“发配”外县已不再耿耿于怀,对于其间得失亦能较理性地看待。昌平园是一个有点孤立封闭,却又生机勃勃的小园子。出得园门,方圆一里之内不见人烟。有人戏称我们在此度过的一年是高四生活。这是从清苦奋进的高三生活向斑斓多姿的大学校园生活的一个过渡。当真正完全意义上的大学生活被延迟了一年,也就相当于提前一年结束,这究竟意味着什么?仅仅是亏了?还是同时也获得了某种缓冲和保护?外面的世界太精彩,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去尽情拥抱吗?我当然不会忘却,在昌平园的一年,每逢约上同学“进城”观光,在燕园的湖光塔影下流连一番后,离开时的依依不舍和惆怅无奈。不过,昌平园也有自己的风景。这里的草木更深,绿色更多,园子的东部还有一大片土地,用来种植玉米。园子的周围,山清水秀,景点众多,十三陵、虎峪、老北京缩微景观、八达岭等,我都是在这一年间游览过的。尤其是虎峪等地,相信众多北京人未曾耳闻,那里山的坚硬与水的清亮,罕见地都异常纯粹。我们看到两块巨大的岩石耸立在山谷间,据说便是穆桂英大战辽兵时的拴马石。

多数时候,从周一到周五,我们连园门都不出,因为哪怕是到昌平县城,也有两三公里路途,需要乘坐当地农民出租的三轮车。园子里的生活也并不那么单调,各种社团活动争奇斗艳,吸引了大部分学生。我参加的是园刊《世纪风》。交了一篇落寞的散文应征,某日被班主任王宇根先生叫到他的房间,通知我被录取了,并且表扬我的文字不错,比较有底子,达到了大学生的水平。他也许不会想到,这几句简短的评价,日后我一直感念在心。

侯桂新:底气(2)

上课、读书、写稿编稿,生活其实也挺紧张,但相比后来,在昌平园的一年,时间的脚步还不是那么“匆匆”。至少晚自习后从主楼返回宿舍的路上,可以在路灯底下踱步,把思绪放飞。那一年人特别善感,常常徘徊在思念、思索和思虑之间,“咀嚼着身边的小小的悲欢”。这似乎有点境界不高。然而多年以后,踏入社会,碌碌辛劳中,连这一点咀嚼的空间和精力都没有了,心灵越来越枯涩,便不免怀念昌平园那一条踏过不啻四五百遍的小路,以及清晨路边的阳光露水,和深夜闪烁不定的昏黄灯光。

在昌平园的时候,同级的文科新生,男女相加,总共不过六七百人,都住在一栋宿舍里,加之只有一栋教学楼,一个食堂,常常低头不见抬头见,因此差不多所有的人都有印象,尽管未必能叫出名字。在路上遇见了,认识不认识的,一般都会含笑打个招呼,这一份熟悉和亲切的感觉,往后不会再有了。记忆中,那时人的笑脸特别明媚。

这种感觉很快流失了。一年过去,我们回归燕园,这一个魂牵梦萦的所在。就像一股溪流汇入一条大河,昌平园的熟人们四散开去,无声无息,大部分竟然永远消失在视野之外。燕园太大了。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