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中国文化全知道这本书怎么样 > 第9部分(第1页)

第9部分(第1页)

而“*东奔西跑,牛眼力大无穷;羊眼吃斋好善,狗眼伤人行凶;猴眼熟能生巧,猪眼蠢笨无能;鸡眼扒明早起,鼠眼专挖地洞”,这些动物的眼部特征被人们的想象发挥到了极致。由此类推,眼中的眼白和眸子也是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否则怎么会有“白眼狼”、“眼有四白,五夫守宅”等种种说法呢?

上述俗语只是人们的穿凿附会之词,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是这些俗语在民间有很大的市场,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如下:人们根据自己周边有成就的人的相貌特征来判定其他人;根据动物的习性或者心理畏惧程度或者其本身在动物界的身份来断定人的未来。

什么叫“触霉头”

触霉头是一句流行很广的俗语,又作“触楣头”。比喻碰到不顺心的事而倒运,意思很接近“倒霉”。那么触霉头这句俗语是怎么来的呢?有人认为“触霉头”疑为“蹙眉头”的讹写。1922年版《上海指南》“沪苏方言纪要”释:“蹙眉头。人有忧事,眉辄皱,蹙眉头者,所事不谐之状。不满意之名词也。”大约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上海话为了夸张表示倒霉之状况,又有了“霉头蹙到外国大马路”之说,遂被讹为“触霉头”,后人遂以讹传讹,成了今天流行的“触霉头”。

民间为什么会忌讳“七十三、八十四”呢?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名词杂谈(19)

在我国的一些地方,一说到人的寿限,常听到这么一种说法,即“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个去”。意思就是人一旦到了七十三、八十四岁,他就算活到寿终了。

于是,这两个岁数也就变成了不吉利的数字。因而有些老人一旦到了七十三或者八十四岁,有人问到也不实说,而是往前提或者往后挪一岁,如把七十三岁说成七十二或七十四岁。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人们为什么要对这两个很平常的岁数感到恐惧呢?其实,说穿了这两个数字并不神秘,也不可怕。它们只不过是我国历史上的两位“圣人”,即孔子和孟子归天的虚龄罢了。孔子活到了七十三岁,孟子则活到了八十四岁。因为孔孟均被后世尊为“圣人”,故而,他们归天的年岁也被看成是不吉利的。

其实这只是人们的穿凿附会之词,如果情况真是这样的话,那些当今的百岁老人岂不是要比孔子和孟子还要“圣人”?

“东道主”

“东道主”在今天其实就是做东的意思,古意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其词出自烛之武劝说秦王不攻打郑国的话语中,流传至今。

春秋时期,晋文公利用秦穆公急于向东方扩张称霸的心理,借用秦的兵力,联合攻打郑国。秦晋两军把郑国首都围得水泄不通,指日可下。这时,郑国派烛之武去劝秦退兵。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半夜从墙上悄悄地溜下去,见到秦穆公,对秦穆公说道:“今天,郑国肯定要亡国了,如果郑国灭亡后对你们秦国有好处,那也罢了。但郑国亡国对

秦国没有任何好处,只是扩大了晋国的势力。晋国越强,对秦国的威胁就越大。如果保存郑国做‘东道主’,则秦国的使节往来,郑国可以好好招待一番,何乐而不为呢?晋国贪得无厌,向东占据了郑国后,势必向西扩张,如果向西不侵占秦地,它从何处得到疆土呢?晋国之强是秦国之害,请您好好考虑吧!”

秦穆公听了烛之武的这番话,越想越觉得有道理,于是,便撤回了包围郑国的军队。后世则借这一典故,把招待客人叫做“做东”,招待客之主叫做“东道主”。

“三只手”为何成了小偷的代称?

人们习惯上称小偷为“三只手”,但是你知道这一说法的来历吗?

一般观点认为,“三只手”说法最早见于古罗马剧作家普劳图斯的著名喜剧《一坛黄金》。在该剧中,吝啬鬼尤克里奥丢失了一坛金子,他要求奴才们伸出手来,让他察查。但是仍没有查到小偷,最后鬼尤克里气急败坏,竟要奴才伸出莫须有的“第三只手”来给他看。从此,“三只手”便成了小偷或有偷窃行为者的一个代名词。

实际上,中国最早就存在“三只手”的说法了。传说北宋年间,在东京有一个赫赫有名的神偷。他偷盗技法特别独特,行窃从不用任何工具,只要他一挨你身,银子就神不知鬼不觉地进入了他的腰包。有一次,他为“同行”献艺,为了显示他技艺的高超,只见他双手高举,在众目睽睽之下,挨近一人的身,就将他兜里的银子掏了出来,好像身上还有一只手似的。在场的“同行”们惊叹不已,佩服得五体投地,于是送他绰号“三只手”。“三只手”说法由此而来。

趣味链接:骂人为何用“狗腿子”

从前,有一个恶霸地主,他养了一个家奴,很坏。家奴又养了一条狗,也很坏。他们三个真是人仗狗势又狗仗人势,人们都很愤怒,背后叫他们恶主、恶奴、恶狗。

名词杂谈(20)

这天,他们又去办坏事——偷爬人家小寡妇的墙头,不小心恶霸地主摔断了一条腿,疼得哇哇直叫。奴才一见更是心痛,就溜须说:“主子,截下我这条腿来给您老安上吧。”地主一听心里很是乐意,但还是说:“那你呢?”家奴回头瞅见了那条恶狗,心中立时有了主意,回说:“我不会安一条狗腿吗?”“那狗呢?”恶霸还记着恶狗对自己的功劳,还是疼爱地问。恶奴倒挺有办法,眼皮一眨就说道:“咱给它安上条泥腿。”恶霸地主觉得这法子虽欠妥,但为了自己,也难得奴才一片孝心,就同意了。这样,奴才将自己的一条腿截下给了主子,又截了条狗后腿安到自己身上,后用泥巴做了条后腿给狗安了上去。

从那往后,人们就管专爱吹拍主子的人叫“狗腿子”。后来人们发现,那些充当狗腿子的角色,走路总是一踮一踮的,那可不是故意的,据说是那条狗腿和他本身那条腿不匹配而引起的后遗症。

“跌份儿”是怎么来的?

我们知道描述丢人现眼、不体面、失身份的俗语有很多,“跌份儿”就是其中一个最为常见的。直到现在,有些人嘴里还会时不时冒出一句:“唉!这太跌份儿啦!”意思很明白,就是太丢人现眼了。

在这句俗语中,“份儿”其实就是某种规格、气派的标准尺度,“够份儿了”就意味着行、够资格;“跌份儿了”就意味着不行、不够资格。“跌份儿”这个词在北京很是流行。

但是“份儿”这个词的来历,你知道吗?其实这个词和旧时代的服务行业有着莫大的关联,其起源于戏剧界发工资的一套制度。在古代社会中的戏班子里面,每人每月所拿的工资没有固定数目,不像现在的发工资,每人每个月拿多少都是定好了的。在那个时代里,戏班子的员工是按照本单位的总利润来分发的,发放的具体办法就是将总收入分成一定份数,每个人都有规定的份数,如这一年中戏班子所挣的工资是一定数目,把这个数目分成100份,那么班主拿10份;唱主角拿10份;其他人也是拿自己规定的份数。这就是“份儿”,而且会涉及“份儿大”与“份儿小”的问题。

涉及一个行业的利润问题,就会有一些奖罚措施。比如说当某个人工作比较卖力,老板就要将他的“份儿”提高档次,这叫“拔份儿”,其实就是增加工资的意思;如果某人工作得不卖劲,老板肯定会将他的“份儿”降档次,就叫“跌份儿”,意思就是减少他的工资。既丢“面子”又丢“银子”的事,肯定是谁都不想沾边。

于是,“跌份儿”就成了丢面子的代名词。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