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中国文化全知道这本书怎么样 > 第7部分(第1页)

第7部分(第1页)

我们先得从两个词在信中的位置说起。比较规整的写法就是在末尾写“此致”,另一行写“敬礼”,“此致”后面不加标点,“敬礼”后面用感叹号。“敬礼”的具体含义自不必说,意味着对收信人的尊重与礼貌。但是“此致”是什么意思呢?这就需要我们去了解一下“此”字的用法。我们经常会看到以下用法:如果下个通知或者命令的时候,总会出现“此通知”或者“此令”;官方向社会发个布告,末尾总是用“此布告自××年×月×日起执行”等类似这些用法。信中的“此”字就是对上面所说之话的总结之语,是用来概指全文的。“致”字也是有着自己的特殊用法的。我们在一系列会议中总是会听到“请××领导致辞”;写信给××人时,总是会用“致××先生”,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这个“致”字就是无保留地给予或呈献之意。了解了二者各自的意思之后,我们把“此”、“致”二字联系起来就是“上面的话都说与你了”的意思。

但是,为什么“此致”后面不加标点呢?其实,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此致”和后面的“敬礼”并没有完全意义上的联系,应该加上句号,但是人们在写信过程中忽视了这一点,慢慢就养成了习惯,也就是现在所用的这种格式。

“借光”有什么来历呢?

人们把凡是请求别人提供某种帮助或从别人那里分享某种荣誉称作“借光”。“借光”这个词,现在已经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礼貌用语:人多拥挤的时候,你会听到有人请别人让一让路时,说一声“借光”;当你要搭乘别人的车时,也会说一声“借光”;当别人抽烟向你借火时,也会说声“借光”。但是,你知道“借光”一词是怎么来的吗?

“借光”这个词由来已久。《战国策?秦策》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在长江下游地区的一条支流两边住着很多人家。这些人家中的姑娘们为了图个快活总是在晚上凑到一起做针线活儿。其中有一位姑娘家境贫寒,买不起灯烛,其余的姑娘嫌弃她,说她爱占小便宜,所以总是不想和她在一起。这位姑娘就对大家说:“我虽然买不起灯烛,但是我每晚都比别人先来,把屋子打扫干净,把坐席铺设整齐,让大家一来就能舒适地做活,这对你们多少也有些方便。你们的灯反正是要点的,借给我一点光又有什么损失呢?”姑娘们觉得她的话有道理,便把她留下来了。

后来,“借光”一词便成为人们之间寻求帮助的礼貌性用语。

“小时”的由来

人们几乎每天都要和钟表打交道,“几点钟”、“几小时”这些话一天也不知要说多少遍。可是为什么要把两个钟点之间的间隔称为“小时”呢?

其实,“小时”是从“大时”引申而来的。在中国古代,人们是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的。根据天文历法的演算,人们便把一昼夜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如果和今天的二十四小时相对照的话,那么半夜十一点到次日一点的时间就是子时,一点到三点为丑时,三点到五点为寅时,其余的以此类推。可以明显地看出来,一个时辰其实相当于两个小时,而不是一个小时。

名词杂谈(11)

所以,当钟表刚刚传入中国时,就有人把一个时辰叫做“大时”,一个钟点就为“小时”。后来,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就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

“混账”为何成了骂人的话?

在电视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朝廷大员在训斥下属办事不力时用“混账”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听到这个骂人的词。你知道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吗?这要从秦始皇说起。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便大兴土木,修建漂亮的皇宫内院,皇宫内设三宫六院。这还不够,他还把被他消灭的国家中的后宫佳丽一起掳到了咸阳,让她们专供自己享受。可是后宫佳丽三千人,一个皇帝怎么能忙活过来呢?但是,秦始皇还是想出了一个办法来避免后宫之人与他人亲热。

秦始皇生性多疑,生怕后宫的这些佳丽给他戴“绿帽子”(因为当时并没有什么严格的制度来约束皇亲国戚、勋臣猛将进入后宫之中)。于是他便想了个毒招儿:把那么多在深宫内院应酬御妾、贵妃的男儿们全都骟了(其实这就出现了太监)。另外,七十二妃的行宫及三宫六院,个个床头挂账本,秦始皇每到一个妃子的住处留宿交欢后,皇娘、御妾或是贵妃都要捧出账本跪求皇上在本子上挥笔记下某年某月某夜皇上在此宫留宿。

在接下来的日子中,这些皇娘、御妾、贵妃如果生了孩子就得拿账本去核对,如果主管官员发现自己推算时间和生孩子的日期不相应,就会向在旁边监察的秦始皇说一下,这时候秦始皇就会大骂一句:“混账!”然后就命御林军武士们将女人加上孩子立即斩首。当然,日期对照无误的妃子不但不会受到惩罚,反而会受到很高的奖赏。大家想想,那些黄花闺女被选入深宫,儿女之情难免,宫中宦官虽无交欢之能,可是那些皇亲国戚入宫自由,不免有越轨的行为。据说,因这种“混账”被杀的女人和孩子还不少呢!

从那以后,人们一旦发生口角就会破口大骂:“我决不会饶恕你这个混账东西!”以用来表示对对方的十分不满。

“小巫见大巫”有什么来历

“小巫见大巫”的原意是小巫见到大巫,法术无可施展,后来比喻相比之下,一个远远比不上另一个。这个词的来源与一则故事相关。

在裴松之《三国志注》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三国时,有两个同乡好友,一个名叫陈琳,在魏国做官;一个叫张纮,是东吴孙权的谋士。两人都很有才华,虽然各事其主,但相互仰慕,经常有书信来往,探讨作品。

有一次,张纮作了一篇赋。千里之外的陈琳见到了这篇赋后,赞赏不已。在一次请客宴宾时,特地拿出文章让在座的宾客传阅,欣赏,嘴里还不断地夸耀说:“这篇文章写得多么脱俗清新呀!你们知道吗,这是我的同乡张纮写的呀……”过了不久,张纮也看到了陈琳写的《武库赋》和《应机论》,不由得击掌叫好,并马上写了一封信给陈琳。信上对陈琳文辞清新、见解独到的文章大加赞赏,并表示要好好地向他学习。

陈琳见信后感慨极了。他在复信时谦虚地说:“我生活在北方,消息闭塞,与天下的文人学士交往很少,没见过大世面。只是这里能写文章的人不多,因此我在这儿容易冒尖,得到了大家过分的称赞,并不是我的才学真有那么好。和你们相比,差距实在太大了,就好像小巫遇见大巫,没法施展巫术了。”

名词杂谈(12)

发生争执为何又叫做“抬杠”?

北方人把两人就某事争辩叫做“抬杠”。直到今天,这个词在农村用得还是很普遍。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抬杠”一词起源于民间的一种风俗。汉族人民总是在正月十五闹元宵,但有些地方却通过举行一种叫“抬杠会”的花会来表示对元宵节的庆祝。“抬杠会”的具体流程是这样的:很多人抬着一根木杆,大木杆的一头安一把椅子,椅上坐着一个穿红袍、戴纱帽的丑角官。这位丑官的职责就是随机应变回答逛花会的人的问题。即便观众提那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丑官也要能应答自如。提问的和回答的有时还会互相争论、批驳,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时间一长,人们就把这种互相争辩的对话形式,叫成“抬杠”了。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