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煮酒话新茶 > 第17部分(第1页)

第17部分(第1页)

辞职,那就不是皇帝,是现代民主社会的总统首相主席总理了,你要辞职,那朝野一定震动,是不是皇帝对我们不满意了?无数大臣就会来哭谏,哭到你留下来为止,要不是皇帝被谁威逼了?那大家就先怀疑太后,再怀疑皇后,再文武大臣,国家上下陷入一片动乱。实在不行,我说我就是想走……那也可以,做个太上皇吧。不过太上皇也是皇帝啊,也不能算一般人。所以你想辞职是没门了。

辞职不行,我让别人把我搞下台总可以吧,这倒是也行,汉献帝,蜀汉后主阿斗都是被人搞下去的,虽然待遇比以前差了,但是也是有一个公的爵位做做,而且也算普通人。可惜的是,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刘裕之后,大多数末代皇帝都是被砍头做鬼的命,而且刘裕一杀就杀两,晋安帝被缢杀,晋恭帝被废后还不肯死,硬说自己是佛教徒不能自杀,结果被掩杀。梁武帝是个仁慈之君,但是还是杀了齐和帝,隋炀帝死后,其孙杨侗被王世充立为皇帝,过不久王世充自己想做皇帝,就把杨侗杀了,杨侗死之前还不相信王世充会杀他。南唐后主李煜,被俘之后开始还逃过一劫,最后还是被毒杀,就算之前,也不是没有皇帝被杀,魏少帝曹芳被废后,他兄弟曹髦做皇帝找个几个人要砍司马昭,反而自己倒霉被杀,结果追究杀皇帝罪名的时候,硬是给曹髦按了许多罪名,贬为平民,而且只杀了直接杀曹髦的成济,主谋贾充都放过了。(可怜啊,堂堂皇帝,莫名其妙就被这样处理了,随便说一下,这也是皇帝不能随便出宫的好例子。)两千多年来,皇帝被废之后杀的多,活的少。须知你做过皇帝就是资本,你不想造反别人还可以用你的名号造反,怎么看都是不安全,不如杀你干脆。也难怪崇祯帝对自己女儿说“谁叫你生在帝王家呢!”别人看的风光,一旦出事就完光,崇祯自杀,还得到厚葬,南明的那些小皇帝们被清兵抓了不都是杀了吗?(这样看溥仪下台后的待遇已经很不错了,要不是利欲熏心,做个真正的人也很不错啊,须知前几代想做也做不了呢。)所以当初宋太祖上台也是战战兢兢,今日我上台,也就是上了贼船了,自己不做也要为子孙着想啊。

于是皇帝不得不还要继续做这个不是人的皇帝,而他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自己的文武大臣。

皇帝不是孙悟空会分身,要控制朝政自然要通过代理人,代理人自然就是文武大臣们,照理说,大臣们都应该遵纪守法,为皇帝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惜这样的大臣太少,不然诸葛亮也不会被作为典型来夸奖了。其实就算有诸葛亮在面前,皇帝也不一定认识,他们总是提防着手下的群臣们,生怕他们有意或无意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那可就真是不能做人了。

要先防的自然就是武将,武将有兵啊,当年老祖宗皇帝就是靠兵上台的,不防怎么行?于是就夜防日防,找个机会就杀,但是就这样防来防去,武将篡位的也不少。而且防的太厉害就怕没人守边疆,那也是亡国,两边都是死,怎么办?凑合呗,一方面用一方面监视牵制,而牵制自然用文臣方便。

文臣手中没兵,不能直接威胁皇权,但是这些文臣也烦,敢情是小时圣贤书读多了,想把皇帝变成一个圣人,皇帝心里自然不愿意,我想做个普通人就行了,他们还非推我做圣人,累不累啊。而且别看文臣没兵,都好死理,犟起来比武将还狠,动不动就跪下死谏,还都不怕砍头,明朝皇权够狠吧,还喜欢动不动打板子,偏偏明朝不怕死的忠臣就特别多,前赴后继,真是死而后已。别看文臣没兵,但是都是管事的,万一铁板一块,那皇帝也吃不消。象张居正,虽然明朝取消了丞相,但是他这个首辅权威比丞相还重,皇帝对他也是惧怕万分,生怕自己就被废了,居然达到了这样的地步,须知除了朝代末年曹操这样确实有篡夺之心的权臣外,在和平时期也就象霍光这样的大将军能换皇帝,而张居正居然有这样的势力,(当然还要有冯保和太后支持)可见文臣也不可小视。

怎么办?一手用特务,监视惩罚大臣,不过这手公愤太多,不然滥用,另一手比较好,在群臣中寻找代理人,制造派别,这样就可以利用代理人制造有利自己的舆论,使自己的行为得到保护,此外还有一大好处,皇帝有些事受限制不能随便做,就可以找代理人去做,转移罪名,比如宋高宗杀岳飞,他不亲自杀,找秦桧动手,也不给什么圣旨,只是暗示。这样好啊,以后大家恨杀岳飞的人就恨秦桧,对皇帝还是忠心耿耿,而且留条后路,为岳飞平反也方便。崇祯就没这么聪明了,杀袁崇焕居然亲自出马,生怕别人不知道袁崇焕是他杀的,假如聪明点,派个人杀袁崇焕,自己睁着眼闭着眼,那大家的恨意也就转移了。

不过这也不能说崇祯的问题,毕竟宋明两朝不同,宋朝相权很重,丞相有时可以自作主张,而明朝君权重,就算是找了代理人,杀袁崇焕这样的大事崇祯不可能装不知道。这也是一个很大的弊病,原来处于皇帝和大臣之间的防火墙丞相被卸除了,很多责任就必须皇帝自己来背。

不过另一件事就可见崇祯找代理人的失败之处了,找清议和,但是好找不找找了个不会把风的兵部尚书陈新甲,不单向外界漏了议和之事,还把崇祯主张议和的事也捅出来,比起秦桧那可是天差地别啊。

皇帝这样对大臣,大臣也自然有武器对付,消极怠工日拖夜拖是一种,不过比较少,毕竟万一来一个玩忽职守罪就不好了。所以大臣有三大武器对付皇帝。

一是清议:也就是舆论啦,大家别以为舆论没用,须知这不是一般的舆论,是士大夫统治阶级的舆论啊,古代皇帝没报纸看,但是小道消息挺多,何况士大夫嘴上说,奏章也写,一天送几十份上来,看看你屈服不屈服,而且这些舆论都是有根据的,小到皇宫安定,大到天象变化,凡是有理由的都能编进去,你不是要做人吗?没那么简单。

二是祖制:中国儒家讲究“孝”,这个祖制就不好随便违背了,违背是要冒风险的,前文不是说皇帝要守很多规矩吗?这规矩就是老祖宗皇帝定下来的。(说起来老祖宗皇帝也知道民主重要性,特地留一个尚方宝剑给大臣用。)这些规矩说起来大都挺有道理,是为了保证皇帝的权威,随便也抹杀一些皇帝的人性。一般来说,清议加祖制皇帝已经吃不消了,不过也有不信邪的。

三是天象:世间确实有不信邪的皇帝,比如神宗,王安石说“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神宗吓是吓了一大跳,但是也默认了,但是对于王安石说的第一句“天变不足畏,”他就有点怕了,于是舆论没击倒王安石,但是奇异的天象天灾却把王安石击倒了。

没办法,皇帝心里还是有点认为自己是天子,和平民有点距离的,所以大臣的话可以不听,老天的话非听不可了。

假如这三个都不听的话……那皇帝倒是可以做个真正的人了,但是这样的皇帝已经丧失了做皇帝的资格了,也许可以做昏君,但是不适合做皇帝了。

中国皇朝之二 痛并快乐着的宰相们

其实用宰相这个词并不是很贴切,因为除了辽国,中国大多数的朝代并没有“宰相”这个官职,宰相只是一个俗称,一般指的是自皇帝之下的行政首脑,也就是一个之下,万万人之上的第二人。

宰相这个位置不是一直不变的,在秦朝和西汉初年,一般指的就是丞相,那时丞相位高权重,既掌行政权,又有一定意义上的兵权。而西汉中期开始,宰相的权力就分到了尚书令的手中。后来又有新的三公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后来又改为司徒,太尉,司空)之后到隋唐,宰相一般都是中书监中书令。只有三国时期有真正的丞相就是诸葛亮和曹操两人,而且曹操准确的说更象皇帝。到了隋唐,参知政事一度成为真正的宰相,(左右朴射是名义的,也就是荣誉职位)。到了宋代,“同平章事”和“参知政事” “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和“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又成为了宰相的名称,直到宋孝宗时期,左、右丞相才回到我们的历史舞台上,直到明末朱元璋取消了丞相制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宰相的消失。明朝的内阁首辅,清朝的军机大臣内阁总理在当时众人的心中都是宰相。

大凡人都想拥有权力,而天下间权力最大莫过于皇帝了,可惜皇帝这位置不好做,有严格的要求啊,你要做皇帝,就要有皇族的血统,最好是皇帝的儿子,不行也最好是皇族后裔,再不济,你总要和老皇帝一个姓吧。可惜这个要求有点苛刻,血统是先天的,大部分人生下来就和皇帝无缘了。所以宰相这个位置实在为众多的中国古代人所向往的,这比做皇帝要现实的多。

何况这个位置也不是没有好处。首先知名度高,知名度最高的那一定是皇帝,这到不是那时电视报纸大喇叭到处宣传,而是完全是因为皇帝成了象征,你问老百姓今年是几年,他不会说公元几年,而是说崇祯几年,万历几年,看,这就把皇帝的名号搞在里面了,所以皇帝是知名度最高的,但是皇帝是象征,象征着几年和什么通宝。和老百姓离的太远,老百姓最熟识的还是宰相,一朝宰相天下闻啊,做了宰相,这名是少不了的。

除了名就是利,先不说做了宰相大权独揽后的贪污受贿这些灰色收入自然来源滚滚,就算正当的收入也不少啊,宰相作为品位最高的大臣,薪水自然是相当丰厚的,享受的待遇也是相当高的,什么坐轿出行至少不用避别人了,只有别人避他的份。(皇帝除外)而且做公家事就吃公家饭,很多生活起居并不需自己用钱,一切得以方便从事嘛,这也自然,假如作官没有好处谁愿意作官呢,而且皇帝不定期还有赏赐,比如诸葛亮在刘备攻取成都后便得赏赐五百斤,银斤千,钱五千万,锦千匹。(这样说起来,诸葛亮死后确实家里还有点余财的。)一般说来,做了宰相,不收贿赂,虽然不一定巨富,但是穷困潦倒也不至于。(只是人欲无穷,做了宰相就要有宰相的品位,房子要大的了,奴仆要多的了,吃的要精细的了,用的要好的了。钱自然也要多多的了。何况宰相总有下台的一天,那时就没公家钱使了,富贵也就没了。)

名利都有了,权也是一般人中的极品了,那就要向更高的目标进取了,到不是想成仙成佛,那是皇帝的嗜好。一般大臣都深受儒家教育,要求入世济民为天下苍生造福。(那些下台的人口里说说厌倦世俗,要游山玩水,拜佛成仙,那是精神逃避法,等到一有机会,他们还是要入世的。中国要做事就要作官,作官就要做最大的宰相,所谓出将入相,人生极品也,你看李白杜,千古大诗人啊,放到现在那是没人可以比的文学艺术大师,但是他们还是郁郁不得志啊,为什么?没能作官,救世济民啊。你看宋朝王安石,诗词文采都好,唐宋八大家之一,但是就是想做一番事业,文才对他只是小术了。)

能爬上宰相这个位置的,自然都是有一定的才能,要不是政治高手,政绩出色,要不是理财高手经济学家,要不满腹文采,是个文学家,要不是由武而优,由将如相,要不是御史出身,舆论专家,甚至水利专家人际关系专家也可以。不过一定要有一些本事才能做上去,否则你占着茅厕不拉屎,不是被人赶下台就是架空。

在其位,谋其政,你站在宰相的位置上,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手握大权,一览众山小,当真是意气风发啊,年轻时造福苍生的理想都可以实现了,这样不单百姓称颂,还有可能青史留名,人生如此,岂不快哉。

停!别把一切都想得这么美好啊,有权力就要有义务,有快乐就要有痛,这样才能显出快乐的宝贵啊,所以痛是一定要有的。当然最首要的是政治上带来的了。

要办事,就不免得罪人,而且要办好事,往往得罪的就是厉害的人,宰相要为天下苍生做事,那最容易得罪的就是在天下苍生之上的豪门官僚,而这些豪门官僚偏偏掌握着你的官运,他们不象底下的小民,随时可以上达天听告御状打小报告,说的多了,皇帝就算明知你对,也听的心烦。(不烦就要杀几个告状的人,但是这样又有堵塞言路,使得宰相大权独揽的可能。所以宰相就要忍,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是啊,被人这样批评也要忍住,肚量不大不行啊。只是对上面肚量太大,百姓就要苦了。)

就算大家一心为国办事,但是也有问题,条条大路通罗马,那想必条条大路也通长安洛阳北京吧,所以同是为国为民,方法全不通,你说节省积累国家才会富裕,他说消费国家才能发展,你说要慢慢来,他说急病要用猛药,吵来吵去,意见之争不免成为意气之争,反到让奸人得了好处。(最出名的就是北宋党争,起初的变法派还是保守派都是一心为民,吵来吵去反是扰民了,还让蔡京这样的奸臣上台。)

其实,最关键的还是在上头。

宰相制度这是完全没办法的情况才建立的,按皇帝的心理,最好不要有人和他分权,所有的事自己都亲自把握,问题是这完全不可行,统治这么大的国家,就一定需要有人协助管理,中央集。权制度虽然可以保证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但是皇帝精力有限,需要有人协助,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宰相这样的助手。这是必然的结果,即便朱元璋取消宰相,亲自管理六部,但是还是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内阁首辅这样实际上的宰相,而且张居正这样的内阁首辅大臣,其权力不亚于过去各朝的宰相。

中国古代制度很有意思,按现在的制度套用的话,就是一会内阁制一会总统制,在皇帝掌握实权的时候那是总统制,但是当皇帝不想管事或放手给宰相大权甚至宰相势力凌驾皇帝之上时,就成了内阁制。是总统制还是内阁制不象现在这样是看任期,任期满了就下台,而是看寿命和权力,假如一个掌实权的皇帝活个几十年,又不喜欢把权力给其他人分享,象康熙那样,那就一直是总统制度。而假如掌实权的宰相活得很长,又能控制朝政,象诸葛亮和张居正那样。那就一直是内阁制度了。

别看中国是皇帝最大,实际上皇权一直受到限制,而对其限制最大的莫过于相权。为什么?宰相应该是皇帝的助手啊,怎么变过来了?各位,世间客大压主的多了,就拿公司来说,没人说助理就一辈子要在主管下面办事了吧。何况我们皇帝这个主管还常常不做事,喜欢在小金屋泡MM玩,要不就组织江湖术士研制长生不老,整一个不务正业嘛。而且常年在上面,不接触下级群众,连官员名字都不知道。(说起这点,做皇帝宰相确实挺辛苦,记忆力要好啊,怪不得年纪大了英明皇帝也昏庸,记忆力衰退了啊。)现在事情全我做,我处理的井井有条,群众基础也不错,你又出来瞎参合捣乱。于是和气一点的就进谏,那是比较委婉的,不过也分上中下三种,最下等就是上奏章劝驾,不过难保有用没用,中等也是上奏章,不过不单是劝了,还带有教育意义,比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最上等也就是以赵普那样,皇帝把奏章撕碎了粘起来再交。(不是没钱买新的写,那是一种态度)皇帝不同意我用的人我就不走。(这个态度更横啊,敢情再不答应就不让皇帝出门?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