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代清 > 第13部分(第1页)

第13部分(第1页)

梁涛满面春风得坐在主座上,两边分坐着手下众将官。昨夜的鏖战并没有给他带来脚步发虚、四肢无力等男人身上有可能发生的问题,那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干嘛嘛行!

“诸位,”梁涛虽是个风流人物,却决不会耽搁正事,“前日我曾上书圣上,欲建火器营以御建奴,是以,本将决心挑选一批精锐士卒好生训练,日后决不能堕了我大同军的威风,诸将可有异议?”

众人纷纷起身朝梁涛一抱拳道:“谨遵大人吩咐,我等自是不负大人厚望。”

梁涛点点头,对众将说道:“你等各自回营,挑选出身体健壮、家底干净、头脑机灵的汉子到赵年手下报到。”

众人瞧了一眼赵年,随即朝梁涛再一抱拳道:“我等尊令。”赵年原是梁涛侍卫营统领,后来因为留守华阴县,统领之职由张小虎干了,最近随高亮一道,将解难营全部家当迁来大同,一时无事可干。赵年为人精细,又是解难营老人,把此事交给他梁涛也信得过。

众将见梁涛交代完毕,陆续退出帐外,唯有高亮笑嘻嘻地站在一边,也不说话,静待似乎有话要说的梁涛的下文。梁涛也不介意,他不是曹阿瞒那类容不下能够猜透自己心思的人,他道:“军师,我欲你上京城一趟。”

高亮一拱手,道:“但凭主公吩咐。”

梁涛摆了摆手,道:“本来你远道而来,一路劳累,我不该如此不近人情,只是我等根基太浅,如今天下渐乱,为了我等将来,多些准备总是好的,”顿了顿,梁涛又道:“只是我身为大同总兵,你知道,在外带兵之将领若无皇命擅自进京便是谋反大罪,而其他人又都是一群武夫,只会冲锋打仗,所以”

高亮笑道:“多谢主公体谅,然亮岂是贪图安逸之人,主公但有所命,亮自当竭力!”

梁涛点点头,道:“此次我让你进京,便是欲让你帮我招揽数百精通火器制造的工匠,尽量多找些,想方设法上下打点一番,别舍不得银子。另外帮我拜访一下礼部侍郎徐光启徐大人,告诉他我对他的精锐火器营的提议非常支持,希望能够帮他筹备一二。总之,朝廷之下的这只精锐火器营,我等一定要咬下一块肉来,让我大同军也获得一支精锐火器营的编制及朝廷拨下的制式武器,然后告诉他,晚辈梁涛对他的所写的《农书》颇为崇敬,认为书中大多乃农事之至理也,我梁涛愿在大同推广之,并向他老人家讨要些甘薯、芜菁等粮食作物的种子,以防灾备害!”

高亮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梁涛又想了想,然后继续道:“顺便前去拜访一下孙承宗孙大人,记住,对这二位大人要执子侄之礼,莫要失了礼数。”

高亮点点头,道:“亮晓得了。”

大同此时迎来的一波发展的热潮,大同的总兵府对其下辖的各卫所进行了一番热火朝天的改革。

原本明代初期的卫所制度是十分完善而强大的,它使得明朝的军队保持了相当年数的战斗力。只是凡事没有长盛不衰的,延续了两百多年的卫所制终于迎来了他的崩溃时刻!

原来的各地卫所由于吃空饷、将较大肆侵吞普通军户的农田的缘故,各地卫所的军户纷纷大批逃亡,便是留下的都是老的老、弱的弱的跑不动的残军而已,如今,各地能打仗的,均是招募而来的兵士,卫所制到了此时,以着实是名存实亡了!

虽然大同乃是国家军事重镇,但它也没有所例外,虽然情况要好上一些,但也仅仅是一些而已!

梁涛担任了大同总兵之后,鉴于此点,对大同的各级不法将官进行大换血,各级害群之马纷纷落马,下狱的下狱,杀头的杀头。之前,大同有影响力的军官已经死的死、丢官的丢官,‘走的’差不多了,所以梁涛的阻力很小,便是有人有心阻挡,那也是人赃并获,无人能狡辩!虽然有些事都是人人心知肚明的,然而毕竟上不了台面,更不能被人捅给上面那位!

大同此时有近万的人马,梁涛又招收了数万流民,每家每户许以田地:一个成年人十亩地,一个未成年人十岁以上分得五亩,十岁下分得三亩,并且,举凡大同边镇治下百姓从今岁起一律只交三层的田赋,其余七层一律归自己。

如此一来,各地流民蜂拥流进大同下辖各卫,毕竟,农耕时代,如此多的田地对农民来讲绝对是诱惑极大的。虽然如今天灾不断,但试想,若是三亩田地全家能勉强不饿死,若是再增三亩呢?只是如今的田地多数掌握在地主阶级手里,他们的佃户别说是全家不饿死,便是一个人也难以支撑下去,如此,农民焉能不反?

大量的农民补充进各地卫所,既屯田又当兵,如此做法给大同带来了极大的活力。

梁涛从众卫所里头的农家汉子中许以优厚的军饷,挑选出了两万身体素质极高的精壮汉子,号称“解难军”,日夜严训,以期其尽快成善战之精锐。如此一来,大同便有了三万正规军。梁涛又将所有部队全部打乱重编,以老兵带新兵的方式,争取尽快让新兵适应战争,并成为将来的自己能够动用的嫡系军事力量。

自崇祯三年11月以来,大同府治下人口暴增,大多是周遭百姓迁来大同分了田地,最终在大同落了户。更有甚者许多其他边镇的卫所士兵闻知这里有粮吃、有饷发,纷纷逃离原先的卫所来到大同府辖下各卫入户,大同各地成为大明西北边疆少数几处没有流民之地。

第二十五章 大同(二)

自万历皇帝以来,数十年里大明天灾不断,原本种地是最不保险的事儿,可无论如何,是人就要吃饭,而饭自然是从地里长出来,所以你不种地--不行,哪怕收成再差--也得种!

这是所有农民的普遍心态,便是地主阶级再白痴也都明白这个理儿!地主阶级唯一不明白的便是--地里收成不好,他们怨谁也别怨给他们家种地的佃户,不断地加租会使得原本就吃不饱饭的他们陷入全家饿死的境地既然左也是死右也是死,不如反了他的,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杀了地主老爷分粮去!

所以各地农民起义犹如田里疯长的野草一般,无穷无尽,体现出“离离原上草,野火烧不尽”的顽强的生命力!自然而然,如此情势之下,无论官军这把镰刀如何锋利、亦或是割得如何起劲卖力,却总也割不完!

明朝朝廷派的租或许并不重,至少他们能够吃上饭,不至于饿死。可再加上地主老爷的各式各样的田赋,有些地方佃户种一亩地,就要交九层给上头,自己手里头拿到的只有一层,这样能全家吃饱?不反才怪!

其实古人大多不愿背井离乡的,然而这年头为了吃饱饭,造反的事都有人敢做,那远离家乡找个能活下去的地方也就算不得什么了。

此时的大同在周边乡间的农民们眼里,绝对算是个不错的去处!原因无他,大同府定下的税率算不得低,然而在这年头绝对算得上仁慈,更何况还有田地可领,这是明中后期的农民所不敢想象的!

大批大批的无地农民涌入大同,虽然初期给大同的带来了一些不稳定因素,然而从长远来看,却是无比明智的做法!

大量的事物忙得大同的知府、通判一类负责民事的官员焦头烂额,却又不敢抱怨,梁涛见此,“颇觉过意不去”,差人每人封了个红包,包括那个司礼监派来监督地方的人妖太监也都大大得拿上了一封厚厚的那啥,是以各方都十分欢喜,都觉得新来这总兵大人会办事,体贴下属,比前任那蒙古蛮子满桂(满桂是明朝的蒙古族将领)“温柔”多了!

梁涛为了妥善安顿好前来投奔的流民,特意又另外派出了数支巡逻部队,既可以维护治安,避免大量人口流入而导致的犯罪事件,又能够监督地方的分田工作,凡是阴奉阳为之人,一旦所查属实,当场格杀示众!是以,整个分田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当然,解难军练兵工作也没停下,三万人编制的部队,共分成三十支,轮流每天出动一支帮助官府屯田司负责分田和屯田相关工作,除此之外,由于赵年在留守凤凰岭期间,按照梁涛原先的训练方法,将三千新兵操练得颇有虎狼之师的气势,是以梁涛借此提拔他为副将,由他专门负责操练三千火铳士卒。军队的一切事项--都开始有条不紊地进行!

大同的一切,正按着梁涛想象的轨迹运行着!

--------------------------------------------------------

崇祯三年末,三边总督杨鹤对陕西义军招抚无效,各地烽火纷纷再起,义军声势浩大!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