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边戎 > 第63部分(第1页)

第63部分(第1页)

也更苦。”

听到“蔡京”的名字陈正汇哼了一声道:“奸相!祸国殃民!他怎么还不死!”

欧阳适奇道:“你认得他?”

陈正汇哼了一声不答欧阳适道:“莫非你就是得罪他被流放的?七年前你才二十出头吧?居然就能得罪蔡京了不起啊了不起!”

陈正汇却不受他吹捧说道:“你刚才还没回答我的话呢为何引诱我大宋百姓到此?”

欧阳适心想你这人果然有点酸!也不想想自己现在是什么出境居然这样跟我说话。但想起杨应麒对读书人历来都很有雅量的样子自己可不能输给他!便耐心说道:“别把我们说得这么坏!我刚才和你说了我们不是夷族都是汉人。大宋这些年来政局大坏我们在老家活不下去才被迫从大宋逃到这里来。”他说到这里换了一副心情觉得自己礼下敬贤大有古人之风舌头也开始大了起来:“我记得古代有个姓陶的好像写了篇什么《桃花记》的说一群百姓受不了秦国暴政逃到一个山谷里……”

他还没说完陈正汇纠正道:“不是《桃花记》是《桃花源记》。什么姓陶的!那是大诗人、大隐士陶潜渊明。”

“嗯是了就是那个‘掏钱’。”欧阳适笑道:“我们这里也和那个桃花源差不多。大家在大宋……嗯在蔡京当权之下活不下去了只好跑到海外来。我们出力流汗总算在这个大岛上整治出这么一块地方来可以过日子了。”

他引出陶渊明的典故陈正汇一听脸色便大和。所谓苛政猛于虎百姓逃避苛政那是圣人也同情的行为。

欧阳适又道:“还有刚才你看到的并不是我们动什么坏心思去诱惑大宋百姓。今年东南各路遭了水灾加上**不知有多少人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我们也不像那桃花源里的人那么自私既然有个好活路便要让同族的兄弟知道。所以才雇了那批船夫到沿海各地去传音信、接父老。至于陈阿大跑到沙门岛去却不是我的指使。”跟着便把陈阿二去沙门岛的原因解释了一下。

陈正汇听到这里敌意全消眼神中甚至流露出些许敬意来:“原来如此。那你们也不算外夷而是义士了。方才陈某人唐突了还请见谅。”又请教欧阳适姓名。

欧阳适笑道:“我复姓欧阳名适舒适的适。这里的人口顺都叫我欧阳将军。陈兄我看你不如便先在这里住下吧。有句唐诗怎么说来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相见何必曾相识’?咱们在这里遇上也是缘分。”

陈正汇微微一笑也不去挑欧阳适引诗里的错别字心想这些人原来都是同胞只是来海外避难而已虽然不是儒林高士但也深受我汉邦文化之熏陶心里又多了几分亲切。

两人进了村陈正汇见有专人正在给新来的移民派工具口粮、安排住处心道:“他果然没有骗我。”对欧阳适更添好感。

欧阳适安排他住在自己隔壁他屋里有一大堆杨应麒送他的书籍自己从来不看刚好送给陈正汇。陈正汇书荒了好几年了忽然在海外得了几百卷的书竟然兴奋得睡不着觉通宵玩赏。这几百卷书以儒家正典为主旁及《孙子》、《管子》等也都是正学甚合他的口味。第二日欧阳适来到见他居然抱着书歪倒在地上瞌睡不由好笑心道:“这人要是去见应麒多半对他胃口。”

陈正汇就这样安心在岛上住下。欧阳适等人自称汉部来岛上的移民也都如此跟着这样自称陈正汇一开始丝毫不以为意但慢慢地就看出一些端倪来觉得欧阳适并不是如自己想的那么简单!

他花了几天时间把鸡笼港和靠港的村庄走了个遍问询各处民情渐觉其立村、建制、司法都有一套严密的体系在越往细里看就越是心惊:“这分明是一套可大可小的治国之道!大合圣人之心!他们是不知不觉这样形成的么?还是说这欧阳适是个大智若愚的天才?”暗里旁观见欧阳适指挥水师兵卫打击海盗、威慑土著的手段心道:“这人也是个将才。不过好像不怎么读书那怎么能建立这样一片基业?”

因见汉部官吏行事堂正偶尔便在旁提一些意见。他本是个容易激愤的书生但在沙门岛数年已磨平了棱角。由于幼承家学底子本来就厚人又聪颖这些日子在流求边看边学用后世一句通用政治话语来讲叫做“有了理论加实际”所提意见便句句切中大流求岛军政之弊。欧阳适听他说的有理便一一依行。这一来欧阳适佩服陈正汇有真本事陈正汇也感怀欧阳适能知遇自己两人的交谊又深一层。

陈正汇在岛上住了两月后对港口与各村的情况已经了如指掌欧阳适见状想起杨应麒任用杨朴的旧例便干脆把政务都交给了他。陈正汇也不推辞在他看来治理这样一个小地方对自己而言真是牛刀杀鸡了。他心里也不以汉部官吏自居不过是把这件事情当作流放期间的一个寄托罢了。( )

一个多月下来陈正汇洗脱了被在沙门岛期间的荒殆气息一日比一日斯文、沉着。剃了须、穿上新衣后便焕出一个青年学士的风采来。他在大流求岛边理民政边读书村民们敬他有学问都唤他正汇先生。

这日他读尽宋版书籍读到津门所印四史见其点校与中原版本大大不同心里已是一奇翻到最后见后面嵌着数千字笔记一开始论的是管仲与儒门在治道上的异同、长短后来渐渐说到财务、人事管理的细处却是件件与此岛已有之体制暗合。

陈正汇一口气将这篇笔记看完连连拍案:“原来此岛之治由此而来!”看这篇笔记的署名心道:“这杨应麒却是哪个大儒?是这几年才成名的么?还是说是一个未出世的隐士?”

陈正汇将这篇文字细细品味与这段时间的见闻以及父亲的教诲互相印证眼前便出现了一片更加广阔的天空心道:“这篇文字说的只是治道的一般原理和这个岛的情况略有出入。真要把这个地方治理好还得稍加修改才行。”心里想着随手将修正的想法一条条地列下来列了二十七条后回头再看心中颇为满意:“我在沙门岛上思而不学但七年的静思究竟不是完全白过。所以这两个月重操书卷才能一日千里。就是父亲在此也必然夸我所学有进。”

想到这里心中不由得蠢蠢欲动起来——世上的聪明颖悟之士无论他擅长的是工虞之道还是管理之学一旦有所创见都会有付诸实践的冲动。陈正汇没机会去当大宋的宰相把他的理想推行全国但想现在有个小岛可以挥倒也聊胜于无。于是他拿了这二十七条纲领来找欧阳适欧阳适一条条地看下来只看了七八条便又是佩服又是不耐烦连连点头道:“好好好!正汇兄你果然是有学问的人只来了不到两个月就看出这么多问题而且每个问题都有应对的办法!我看你提的意见都很好就按照你说的办吧。不过咱们这里地方虽小现在也有上万人口算是个小县了成员又杂你行事之际可得谨慎些。”

陈正汇道:“这个自然!”顿了顿问道:“欧阳兄你送给我的书是从哪里买来的?”

“是我七弟送给我的啊怎么了?”

陈正汇道:“七弟?那书中夹着一篇笔记署名是位叫杨应麒的大儒不知可是这几年崛起的士林新秀?”

欧阳适莞尔道:“大儒?哈哈!什么大儒!他就是我七弟一个乳臭未干的半大小子!今年才十八岁!他还写了什么笔记?奇怪我怎么没注意到了。想来是这小子写了之后放错地方了。”他却不知道杨应麒这篇笔记并不是不是放错地方而是专门为他写了夹在《史记》之中希望欧阳适读了能有助于他治理大流求谁知道欧阳适这不学无术的海贼头根本连《史记》也不翻哪里会读到这篇笔记?

而陈正汇听了欧阳适的话也颇感奇怪心道:“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那怎么能写出这么老辣的文字来?莫非他是从哪里抄来的?嗯想必如此。”

两人正谈论时曹孝才匆忙来报:津门方面传来了五级加密封函。

从津门到鸡笼海途上千里通讯极为不便。刘介献上飞鸟传信之术后杨应麒便在津门与鸡笼之间的五个小岛上安排了人手常驻设立了五个中途接力点用信鸟传信把津门和流求的通讯建立起来。信鸟传信的最南端就在鸡笼。这种千里设点的耗费极大而且书信丢失的可能性也不小但毕竟来回快捷在海运还不是非常达的时候是很重要的补充。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